- 郝春明;张进德;何培雍;张德强;侯双林;刘慧林;
采煤影响后的岩溶地下水,强径流区的水动力特征虽未根本改变,但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采煤后,岩溶水的水流速率明显变慢,水力梯度加大,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加强,因溶解矿物的差异也造成了水化学场的异同。因处于煤矿开发利用的不同阶段,不同径流区岩溶水水动力特征也存有明显的差异。
2014年04期 v.42;No.300 465-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万长园;王明玉;王慧芳;陈建平;张敏;陈亚伟;
华北平原地下水氮元素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鲜有报道,本文结合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从山前平原至中部平原选取两个剖面,四次采集地下水样品并测定三氮含量,调查评价典型剖面上三氮污染状况并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典型剖面上地下水的三氮中超标最为严重的是氨氮;三氮总量整体上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硝态氮、氨氮、亚硝态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不尽相同,前两者在山前平原的含量高于中部平原;第三者则呈相反趋势;从垂直方向上看,三氮含量随地下水埋深增加而减小。在不同的水井类型中,灌溉井和监测井中三氮的含量普遍较高,而在饮用水井中氨氮污染相对严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风险。
2014年04期 v.42;No.300 472-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8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2 ] - 魏中青;周志华;
鱼体是人体摄入甲基汞的重要暴露途径。对滇池几种重要鱼类的总汞、甲基汞和13 C、15 N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滇池中鱼体总汞和甲基汞含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5.6~287ng/g(74±59ng/g)和2.7~400ng/g(73±67ng/g)。总汞和甲基汞含量存现显著的相关关系,(R2=0.65,p<0.001),且甲基汞占总汞的平均比例大于80%,表明鱼体中的汞主要以甲基汞的形态存在。滇池几种鱼类的δ13 C平均值为-20.5±4.2‰,范围为-29.0‰~-15.1‰,δ15 N平均值为17.1±4.3‰,范围为5.9‰~25.8‰。同位素比值与鱼体汞含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由于滇池中采集的黄颡鱼和白鱼与其他鱼类不属于同一种食物源,因此对13 C和15 N的分馏不同。另外,采集的鱼类大小和年龄不均一,也可能是造成13 C和15 N异常分馏的原因之一。
2014年04期 v.42;No.300 480-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盖利亚;冯文娟;丁艳梅;陈宗良;蔡五田;
本文以华北某农药类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分析和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中农药污染物的污染程度、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污染物组分P受母质、土壤质地等结构性因素影响,空间相关性强;对硫磷、甲拌磷、甲磺隆以及氯氰菊酯的空间相关性适中,人为因素贡献较大;研究区内农药污染严重,且污染程度、扩散方式与距离污染源的距离以及积水流动模式有关。
2014年04期 v.42;No.300 484-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朱小龙;魏小芳;陈其思;高先萍;马宁;卢再亮;
采集我国西南某农药厂场地内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使用GC-MS分析了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HCHs浓度变化范围为nd~90.80mg/kg之间(平均值为3.65mg/kg),土壤的DDTs含量介于nd~465.00mg/kg之间(平均值为11.22mg/kg)。垂向土壤样品分析结果显示,HCHs和DDTs的检出率普遍偏高,检出有机氯农药的最深土层达到了1100cm;虽然HCHs和DDTs在不同采样点的剖面变化规律差异明显,但均表现出较强的垂直迁移能力,这可能与本场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车间建设改造有关。总体看来,本研究场地土壤环境遭受了明显的HCHs和DDTs污染,在后续的再开发利用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者治理修复,从而保障环境安全。
2014年04期 v.42;No.300 489-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朱晓华;潘静;路国慧;陈大舟;汤桦;王卓;刘晓端;杨永亮;
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利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HRGC-HRMS)分析测定了崇明岛东滩柱状沉积物样品的30个层段中HCHs的含量,对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沉积物中HCHs均被检出。东滩湿地沉积物中总∑HCHs含量范围为0.35~0.98ng·g-1dw,平均值为0.64ng·g-1dw,属于轻度污染。HCHs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近60年来东滩湿地沉积物中HCHs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主要振荡周期。长期变化趋势表明东滩沉积物中HCHs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增长,高峰期出现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异构体在我国停止生产HCHs后,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频谱分析结果表明HCHs的分布表现出具有周期为大约8年的振荡特征,可能与气候变化周期相关。
2014年04期 v.42;No.300 496-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喻凤梅;左广霞;苟振志;马文彦;何彬;
依据放射性核素237 Np在浙江红土饱和土柱中浓度分布,采用单纯形优化算法对237 Np在饱和浙江红粘土中的迁移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的目标函数χ2为0.45,而用实验测得的迁移参数计算得到的目标函数χ2为0.75。结果表明:迁移参数的优化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可直接依据核素浓度分布采用优化方法确定核素迁移参数。
2014年04期 v.42;No.300 502-5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朱恒亮;刘鸿雁;龙家寰;颜紫云;
为了解贵州省不同来源典型污染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为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贵阳市、六盘水市、毕节市、都匀市等11个研究区耕地土壤进行调查,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189个土壤样品的Cr、Cu、Zn、As、Cd和Pb等6种重金属进行测定,并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开阳县金中镇土壤污染最轻,综合污染因子为0.897,属于磷质石灰岩地球化学背景下Cd较高的土壤类型;处于轻度污染水平的研究区是贵阳市青岩镇二关村、白云区曹官村、花溪区久安乡和清镇市后午;受污灌影响,贵阳市乌当区土壤已处于中度污染水平,特征污染因子是Cd;水城县倮摩村、赫章县野马川、大湾镇安乐村、幸福村和都匀市坝固村分别受到铅锌矿和煤矿开采的影响,属重度污染区,坝固村由于存在独立镉矿床,镉单项污染因子为77.88,综合污染指数达到56.22。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重金属Cd和Cu是背景值较高的典型元素,Zn、Pb是铅锌矿区污染较重的元素,而Cr和As是外源叠加较严重的重金属元素。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以酸性为主,土壤重金属与pH值没有明显相关性,主要受到污染源强度的影响,以污染源为中心,呈现辐射状递减的分布特征。
2014年04期 v.42;No.300 505-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下载次数:1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1 ] - 梁淑轩;秦哲;王云晓;刘洁;
为确定白洋淀的铁锰分布水平,在白洋淀国控点采集上覆水和沉积物进行监测分析,并通过潜在迁移指数评价了铁锰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白洋淀上覆水中铁锰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0mg/L、0.41mg/L,其中铁能够达到地表水水质标准,锰超标。沉积物中铁含量平均值为2.49mg/kg;锰含量在府河入淀口南刘庄浓度达到2260mg/kg,明显高于其他采样点,其余几个采样点的平均值为95mg/kg。铁的存在形态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残渣态>酸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锰的存在形态浓度顺序为:酸溶态>残渣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沉积物中铁、锰的潜在迁移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6.95%、62.23%。说明锰的潜在迁移可能性大于铁,更易形成二次污染。
2014年04期 v.42;No.300 513-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蔡宏;何政伟;安艳玲;邓辉;
以赤水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遥感和GIS技术,用TM遥感影像反演植被覆盖度,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地形因子并进行子流域的划分与构建;首先借助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区内植被覆盖度分别随高程、坡度及坡向变化的规律;然后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区内不同植被覆盖度与地形等级因子的相关性,并就相关强度进行排序。研究表明:1、在赤水河流域,中度以上植被覆盖度与坡度、高程与之间,并不是单一的正比关系,其随坡度和高程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存在着临界坡度区间和临界高程区间。2、不同植被覆盖度下各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明显不同。对各级植被覆盖,坡度和坡向对其的影响都明显高于高程;中度植被覆盖受坡向影响较为显著,但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高坡度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该研究对喀斯特区域生态环境的评价和改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喀斯特地区的植被保护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2014年04期 v.42;No.300 518-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4 ] |[阅读次数:1 ]
- 李泗清;杨满芽;
以中山市不同类型涉重金属企业周边土壤(0~20cm)为调查对象,分析了土壤中重金属Cu、Zn、Pb、Cd、Cr、Hg和As的含量,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除Pb外其它7种元素含量超过广东省背景值,不同类型土壤环境的污染程度地积累指数评价处于无-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处于强度危害程度。统计分析表明,Cr、Ni、Cu、Zn具有显著相关性,不同类型企业周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主要受Cr、Cu、Ni、Zn控制,其次是受As、Hg和Cd控制。
2014年04期 v.42;No.300 525-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 ] - 宋学兵;施泽明;阚泽忠;廖晶新;杨伟河;张峻基;
以四川省邛海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探讨和解析,综合评价了各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环境风险高值区。结果表明:1Cu、Hg和Pb的平均值低于四川土壤背景值,As、Cd、Cr和Zn的平均值高于四川土壤背景值,尤其是Cd和Zn的含量分别为各自自然背景值的7.86和1.56倍,积累较为明显。27种重金属可被辨识出3个主成分,PC1(As、Cd、Cr、Cu、Hg、Pb)为自然源因子,PC2(Cd、Hg)为工农业及自然源因子,PC3(Zn)为工业源因子。3湖泊的环境风险高值区位于西北部和西部的滨湖带,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由高至低为Cd>Hg>As>Pb>Cu>Cr>Zn,其中Cd污染严重,处于严重潜在危险水平;国内外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对比可见,除与同一构造带滇池Cd含量偏高外,邛海沉积物中其它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2014年04期 v.42;No.300 532-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陈波;
在喀斯特地区建设和管理水电站难度较大,不但要考虑水库蓄水、岩溶的发育、以及大坝的安全稳定等因素,还需要考虑水文水化学对大坝和机组安全运行的影响。通过对贵州普定水电站大坝的坝底廊道和左右坝肩廊道水的监测和取样,对水温、水位、电导率、Ca2+、Mg2+和HCO-3进行了对比初步分析。得出以下认识:从水温和水位上看,其对大坝安全运行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对Ca2+、Mg2+和HCO-3的分析结果,发现三个廊道内水对大坝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侵蚀作用,对帷幕灌浆的砼结构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对冲沙闸附近的混凝土的侵蚀程度比其他位置要大;同时发现所有水的Ca2+浓度都较高,很可能对发动机安全运行造成影响,需要定期维护消除。
2014年04期 v.42;No.300 540-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大州;林剑;王大霞;余晓真;白建军;戴凯;
采集整株辣椒及其根际土壤,并将植株分为根、茎和果实三部分,分别测定铬、砷、镉、汞和铅的含量。探讨了五种重金属元素在根际土-辣椒系统中的分布规律,并评估了人群食用辣椒导致五种重金属元素暴露的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辣椒果实中Cr、As、Cd、Hg和Pb五种重金属含量(干重)分别为0.30~9.93、0.01~0.03、0.01~0.13、0.01~0.09和0.01~0.58mg/kg;在根际土与辣椒果实间,重金属的累计富集系数为Cd>Hg>Cr>Pb>As,Cd和Hg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虽然辣椒果实中各重金属的含量平均值均低于《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GB 18406.1-2001)限值要求,但贵州居民通过食用辣椒途径摄入重金属Cr和As占其临时性每周人体可耐受摄入量的比例相对较高,食用辣椒摄入Cr和As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引起关注。
2014年04期 v.42;No.300 546-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 ] - 李伟霄;翁翎燕;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TOPSIS法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上海市2003~2012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间演变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其协调发展类型从初期的失调衰退类过渡到亚协调发展类,进而步入到协调发展类。(2)2004年与2007年是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年份,2004年是上海市从失调类转为亚协调发展类的过渡年,2007年是上海市从亚协调发展类转为协调发展类的过渡年。(3)在经济-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中,2005年之前,环境发展优于经济发展,其后环境发展劣于经济发展。
2014年04期 v.42;No.300 550-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