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丰
热液矿床中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受运移溶液源、金源、运移和沉淀机制所影响。运移溶液可以是岩浆水,或为地下水、海水、同生水和变质水。非岩浆源时,金取自含水层或溶液经过的源岩。源岩中金的汲取率取决于它的渗透性、溶液与源岩中金的接触率以及溶液化学性质。 热液中,金主要是以一价金的二硫化物和氯化物形式运移。200—300℃时,金以其二硫化物为主,在氧化、pH值升、降或硫活度减小时沉淀。氧化是金的重要沉淀机制,可能是由于沸腾,热液与氧饱和的地下水或岩石反应所引起。热液中金的二硫化物往往处于不饱和状态,硫活度减小可使金和黄铁矿共同析出。在岩浆体系中,高温氧化条件下,金多以氯化物形式运移,并在还原时沉淀。 同位素研究认为,含金热液大多来自地下水。根据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地下水对流形成的热液金矿可分为三个类型:与火山岩有关的低温热液型、卡林型和中温热液型。
1991年03期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Л.В.Таусон
,曹仁琦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金在表生作用带具有相当高的迁移能力。并发现,在外生条件下,金无论在酸性还是在碱性介质中都很活泼,而且在地球化学障中不仅能分散,也能富集。 本文列举的实际资料证实了关于大气降水活动的结果可在近地表松散沉积物中形成水成金矿富集的概念。 水成金矿床形成的可能性开辟了研究和开采这类近地表含金沉积物的新的前景。
1991年03期 9-1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Т.А.Югай
,徐汉臣
超储层,即具有超高渗透率的水平板状岩层,在烃藏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超储层分为两类:水平-裂隙-板状超储层和块状疏松超储层。超储层具有比围岩储层高几个数量级的渗透率,是烃进入岩体的主要输送系统,厚度为0.1—3.5m。本文对所提出的里海沿岸盆地大型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具有超储层的模型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在制定阿斯特拉罕和卡拉恰干纳克油气田的开采规划时,对水平-板状超渗透超储层这一概念必须持批判性的明智态度。
1991年03期 11-1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G,Giuliani
,张立生
巴西前寒武纪的祖母绿矿床产于一种有太古宙基底和上地壳岩、超镁铁质岩和花岗岩类岩石的典型地质环境中。火山沉积岩系以叠瓦状构造或以受复杂褶皱作用和变形作用影响的地质体的形式产出。祖母绿矿化属于典型的黑云母片岩型矿床,它由伟晶岩脉与超基性岩发生反应形成。同时,也有没有伟晶岩而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祖母绿矿床。祖母绿矿床的形成归因于使超基性岩发生钾交代作用和使伟晶岩发生脱硅作用的渗滤交代作用。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地质背景、构造特征和矿物共生组合基础之上的新的分类方案。
1991年03期 15-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E.Ringwood
,朱祥坤
在世界范围内,板块内岩浆所表现出的系列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看来都是通过一个与大洋岩石圈俯冲作用有关的共同成因过程所形成的。据发现,板块内岩浆的源区在大陆下岩石圈和大洋下岩石圈中的位置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在地幔中的深度也要大得多。然而,少量元素的配分关系表明,产生板块内岩浆源区的过程并非发生于下地幔中钙钛矿相条件下,而几乎可以肯定是限制在地幔内。有人提出板块内岩浆的源区最初形成于上地幔内的两个主要位置。其中一个位于俯冲岩石圈和上覆地幔的界面附近,是由于板块和地幔的相互作用(主要在150—300km深处)而形成的。在这一源区内板块的榴辉质洋壳的部分熔融是由于俯冲的前蛇纹岩体释放水所致。熔体迁移到邻近的难熔橄榄岩中,与之混染变富。这实质上是形成钙碱性源区的同一过程的延伸,并可解释这两种组合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方面的相似性。钙碱性组合相对贫Ti、Nb和Ta,这是因为俯冲榴辉质洋壳的上层在80—100km深处发生部分熔融时使这些元素滞留在残留金红石中所致。而在更深处(150—300km),当俯冲洋壳的下层发生部分熔融时,金红石不再是残留相,因此,Ti、Nb和Ta成为高度不相容元素,从而有效地从俯冲板块迁移到板块内岩浆源区。俯冲作用的角度可能很小,因而在大陆下延伸的水平距离
1991年03期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K.K.M.W.Silva
,C.H.E.R.Siriwardena
,郑瑞凡
在巴卡穆纳(Bakamuna)地区发现了一个含刚玉矽卡岩矿床,并对该矿床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矽卡岩矿床由三个矿物特征不同的带组成,刚玉矿化主要在最外带。该矿床是由晚期岩浆流体与大理岩反应而形成的,因为这种大理岩最后富集了合Al的流体,导致Al_2O_3以刚玉的形式沉淀出来而成矿。
1991年03期 34-3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G.E.Claypool
,E.A.Mancini
,杨秋剑
在亚拉巴马州西南部,侏罗系斯马科弗组藻类碳酸盐泥岩是中生界储集层中原油和凝析油的主要生油岩。这一解释依据的是一些页岩(诺夫利特组、海恩斯维尔组、特里尼蒂群、塔斯卡卢萨群)和碳酸盐岩(斯马科弗组)样品中的原油、凝析油和有机质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潜在的和可能的生油岩分别赋存在塔斯卡卢萨群和斯马科弗组中。斯马科弗组碳酸盐岩的可抽提有机质,其分子和同位素特征类似于侏罗系石油。 尽管亚拉巴马州西南部的侏罗系原油与凝析油具有相似的成因,然而其成分由于热成熟度和有机相/岩相的不同而变化很大。有机相反映了不同盆地中生油岩的不同沉积条件。密西西比因蒂里厄索尔特盆地(以下简称为MIS盆地)以较连续的海洋至超盐度环境为特征,而马尼拉和科尼卡海湾周期性地具有较低的酸度,岩屑和陆源有机质有较大量的输入。 亚拉巴马州西南部休罗系岩石中的石油和有机质,显示出一系列热转变作用。储集层中烃的天然气含量随埋藏深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高。在温度高于130℃的一些储集层中,凝析油在同位素组成上富含重硫——显然来源于侏罗系蒸发盐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这一作用还导致了该天然气中H_2S和CO_2含量的增高以夏凝析油中饱和烃含量的减少。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作用可能取决于储集岩的矿物成分?
1991年03期 38-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D.Fowler
,刘洪波
本文介绍了自组织的定义、自组织产生的条件及过程,并简要报告了加拿大学者在1988年加利福尼亚地球化学自组织会议上交流的有关矿物、岩石、矿床成因等的地球化学自组织研究成果。
1991年03期 50-5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A.Bechtel
,S.Hoernes
,李培忠
Hamza和Epstein的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硅酸盐内部的氧同位素分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单矿物温度计。本文介绍了测定硅酸盐矿物中羟基组分氧同位素比例的方法研究。用真空提取法和改进的、Hamza和Epstein首次介绍的氟化技术对参考物质商品高岭石进行了检验,结果的一致性证明,在脱羟基过程中不存在氧同位素分馏。因此真空析出法可用于测量不含亚铁矿物的内部分馏。为了标定内部同位素分馏,对加拿大隆格尔(Lone Gull)铀矿床和瑞士洛伊格尔恩(Leuggern)勘探钴孔中热液成因的伊利石进行了研究。热液矿化的形成温度可由矿物共生组合、伊利石的结晶程度及共生矿物相中氧同位素分馏来确定。对从这两个地区挑选出的几个伊利石样品中不同部位氧的同位素分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利石-OH间的氧同位素分馏与温度存在线性关系,并可用下述方程来表示: 1000lnα(伊利石-OH)=-0.076t+30.42(t为温度,℃)。 利用这个第一次标定的伊利石-OH分馏,可确定热液矿物集合体的形成温度。为了检验该标定曲线,测量了纳米比亚纳马(Nama)统伊利石样品的内部分馏。据测定出的分馏计算出的温度与根据矿物共生顺序和伊利石结晶度估计的温度是一致的。用Schütze的增长法也计算出了相似的伊利石-OH分馏。
1991年03期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世成,康铁笙
本文对裂变径迹定年法存在的主要困难作了评述,讨论了利用年龄标准和标准轴玻璃作相对测量的必要性。本文介绍的Zeta常数校准法克服了所面临的困难,有希望成为裂变径迹定年的标准化方法。
1991年03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S.R.Noble
,陈迪云,苟晓琴
在Nd同位素分析中,利用含铂的炭在1350—1550℃下对Nd进行原地还原,固体源质谱仪单灯丝NdO~+和三灯丝Nd~+离子分析可由单Re灯丝Nd~+分析代替。这种方法为简便的单灯丝操作,无需进行氧化物校正。Nd的量少到50ng也能分析,精度为±0.0022%。灯丝涂样容易,而且涂上的样品在操作和热循环过程中比较稳固。
1991年03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志荣
<正> 一、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北山地槽褶皱带马莲井复向斜中。区域出露最老的地层为晚元古界星星峡组。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上泥盆统金窝子组第一段至第三段。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及页岩,次为沉积凝灰岩。
1991年03期 66-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敬兴辽
<正> 苏州花岗岩分布于苏州市西南部的天平山、灵岩山、白鹅山等地,呈岩基状产出,出露面积约数十平方公里。前人对苏州花岗岩的成因进行过研究,有的提出苏州花岗岩属于A型花岗岩,并可与福建魁岐晶洞花岗岩、澳大利亚东南部A型花岗岩对比。本文为笔者根据掌握的部分资料,对苏州花岗岩成因的初步探讨。
1991年03期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