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EARTH AND ENVIRONMENT

  • 产于沉积岩的金矿床—岩浆热液系统的远端产物

    R.H.Sillitoe ,H.F.Jr.Bonham ,石其光

    产于沉积岩的或卡林型的金矿床近年来被认为产生于热液系统的浅部位置,金是由大气水热流体从沉积围岩序列中提取的。相反,我们认为金是由岩浆热液流体提供的,然后沉积在贱金属和贵金属矿区的周围,它离母侵入体达数公里。我们的模式得到了马来西亚东部的石龙门、犹他州的宾厄姆和其他金矿床的关系,以及内华达州三个主要金矿带的地质学、年代学和成矿观察资料的支持。笔者提出的这个模式对勘查具重要意义,并可进行检验。

    1991年06期 1-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梅杰克里克矿床的一个泥盆纪浅成热液金矿床

    B.A.Wake ,G.R.Taylor ,曾提

    梅杰克里克金矿田的矿化脉主要由石英和碳酸盐脉组成,伴有Au,Au-Ag碲化物和贱金属硫化物,围岩为硅化、绢云母化岩墙或布雷德伍德花岗岩体的花岗闪长岩。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沉淀作用是在350~380℃温度范围内由低盐度流体发生的。重要的Au-Ag碲化物矿化作用发生于155℃温度时。矿物沉淀是由于初始富CO_2含水流体中液相CO_2的分离造成的。所观察到的泥质蚀变是沸腾带上酸淋滤作用的结果。矿化作用属于浅成热液性质,可能是在热液对流体系存在时形成的。我们推断,毗邻的埃顿-亚尔瓦尔裂谷带中具有形成类似的浅成热液金矿床的条件。

    1991年06期 6-1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模拟实验

    Д.С.ГЛЮК ,张复新

    本文研究了金在100MPa、温度呈梯度曲线变化条件下,在一些岩石柱(砂岩、泥质页岩、碳泥质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中的重新分配。在以蒸馏水作为初始流体的系统中,未见金的明显再分配。在有NaCl参予的硅酸盐岩石柱中,金发生再分配,同时转移到“碳酸盐地障”中。在硅酸盐-碳酸盐岩石柱中,即使有NaCl参予,金也不发生再分配。在使用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实验中,金的再分配是由于保存在沉积物中海水的氯化物水解所致。在“碳酸盐层”和岩石柱的低温带,随着有机质含量的增高,岩石中的活化金再沉淀形成自然金。

    1991年06期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陆地幔岩石圈和地球地幔中浅水平富集过程

    C. J. Hawkesworth ,张兴春

    大陆地幔岩石圈可能是一个不相容元素的重要的储库,并且它仍然是一个研究地幔元素分馏过程的关键性天然实验室。为了构筑一个大陆地幔岩石圈模式,对地幔捕虏体、钾镁煌斑岩和金伯利岩以及所选择的大陆溢流玄武岩中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同位素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业已证明,这种地幔岩石圈的组成、密度、厚度和产生玄武岩的能力是随年龄而变化的。太古宙地幔岩石圈以具有相对低的FeO丰度(这归因于科马提岩的提取作用)为特征,因而该岩石圈的密度必定比周围的软流圈要低。与此相反,太古宙后的地幔岩石圈,其组成可能与最近采集的样品(如碱性玄武岩中的尖晶石橄榄岩包体)相类似。因此,太古宙后的地幔石圈为大陆溢流玄武岩的产生贡献了足够丰富的物质,并且为更容易分层和加入到大洋玄武岩的软流圈源区提供了足够高的密度。综合现有的有关地幔捕虏体和大陆溢流玄武岩的资料表明,大陆地幔岩石圈在壳/幔系统中占的元素份额,含K小于10%’而含Sr和Nd为3.5%。 许多大陆镁铁质岩石具有以ε_(Nd)低、ε_(Sr)多变和~(206)Pb/~(204)Pb比值经常都低为特征的明显不同的同位素比值。特别是具稍高~(87)Sr/~(86)Sr和低~(206)Pb/~(204)Pb的组合越来越被认为是大陆地幔岩石圈的一个特征。钾镁煌斑岩、金伯利岩和黄长煌斑岩?

    1991年06期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层岩石圈是含矿溶液的来源吗?

    В.Холодов ,李勇

    对于层状金属矿床及油气的成因,近年来兴起的新观点认为,成层岩石圈本身就能产生成矿的含金属流体和含油气流体。在沉降运动过程中粘土通过压实作用和蒙脱石在一定温压下向水云母转变而脱水。在成岩阶段,在脱硫细菌作用下粘土软泥的水富含H_2S和CO_2。这些化合物控制着许多地球化学反应的进行。碳酸盐水解以及CO_2非生物形成作用提高了水对某些元素的迁移能力。分散有机质对粘土层中排出的流体的形成起很大作用。在粘土层下沉到1.8~2km和3.5km深度时,分散有机质形成沥青、石油和可溶性有机质。在5~6km深度,分散有机质形成含油气溶液,其大量形成离不开含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沉积有机质的成油粘土。含油气溶液在一定条件下能提取粘土中分散的含金属碳酸盐和硅酸盐,并使它们再沉淀和富集,因而逐渐成为矿源。粘土中排出的石油和烃气沿裂隙和断裂运移至砂岩和碳酸盐储集层中,在有天然屏障的情况下发生分离并聚集成油气藏。

    1991年06期 2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压力影的计算机模拟:一种用于应变测量和确定剪切方向的方法

    A.Etchecopar ,J.Malavieille ,刘亚军

    本文根据在刚性物体与可变形基质之间具有最佳几何形状拟合的原理,提出了一种计算机模拟压力影生长的方法。在进行计算机模拟时,通过改变参数,就可以获得具不同形状的压力影,而且可利用逐次逼近法与特殊的天然实例进行比较。因此,这种方法能给出结晶律、有限应变和变形迹线。对大量的天然实例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1)压力影的填充物质可以是刚性的或可变形的,而且生长的方向似乎差不多都是“受位移控制的”;(2)有限应变比由压力影形状所显示的要大;(3)通过这种模拟可以“重现”变形迹线。根据这些模拟的结果,我们强调了那些能可靠地用来确定剪切方向的压力影的形状特征。

    1991年06期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及其应用

    汪明启

    铅同位素化探是根据不同矿化作用具有不同的铅同位素特征和在表生条件下,铅同位素特征不发生改变的原理进行的。铅同位素化探的实用价值在于采样介质无论铁帽,土壤、植物等不限,故可用以指导找矿、评价矿化。

    1991年06期 37-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岩浆作用过程中流体对U、Th搬运、分异所起的作用

    H.Keppler ,P.J.Wyllie ,干国梁

    U、Th的地球化学对于地球的热总量分析、U-Th-Pb年龄测定和矿床成因研究都非常重要,而且由于~(238)U~(232)Th的放射性子体之间的不平衡,还可对岩浆产生过程中所发生的作用提供限制。我们实验研究了2×10~8Pa、750℃、Ni-NiO缓冲剂氧逸度条件下合成花岗质熔体与HCl、HF、CO_2含量不同的含水流体之间的U、Th分配。如果H_20是存在的唯一挥发组分,则U、Th的分配系数K_D~(f/M)都很低,但随流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增高而显著增高,这说明流体中形成了氟化物配合物。另一方面,氯化物和CO_2只与U形成配合物,不与Th形成配合物。这些结果解释了热液型U、Th矿床的成因、岩浆形成过程中U与Th的分离以及麻粒岩相岩石中U比Th贫的原因。

    1991年06期 4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惰性气体和甲烷与地下水的分离:一种有助于天然气勘探和储集层评价的新方法

    A.Zaikowski ,R.R.Spangler ,李靠社

    惰性气体和甲烷与油田卤水的分离,能够提供有关气相组分再分配的有价值的信息。由封闭系统相变而造成的流体组分的变化都是可预测的,这种流体组分与原生组分有显著差别。如果这些变化普遍出现在沉积盆地中,那么就能建立起一种有助于天然气勘探和储集层评价的新方法。

    1991年06期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层理侵入体中铂族元素富集模式

    A. J. Naldrett ,李朋

    随着层理侵入体岩浆的分异作用,溶解度的变化表现为:远在岩浆中斜长石于液相线晶出之前,该岩浆与新鲜注入的初始未分异岩浆的混合可能造成铬铁矿饱和,但不会导致硫化物的饱和。然而,当斜长石作为一种堆积矿物相从残余岩浆中晶出或即将片晶出时,这种混合作用可以导致硫化物的饱和,就可以以此方式产生富含硫化物,并因而富含铂和钯的层位。这一机理可以说明斯提沃特杂岩体和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铬铁岩和含硫化物“矿层”中Pt和Pd的分布。该含硫化物矿层被解释为硫化物的“分批分凝”的结果,而这种硫化物批料被认为是由湍流热缕中的含矿岩浆产生的,随后被湍流对流作用悬浮在岩浆中,这就为硫化物与岩浆之间达到彻底的平衡提供了机会。在层理侵入体分异过程的任何阶段,岩浆的简单结晶作用都可能导致硫化物的分凝,这取决于岩浆中硫化物接近初始饱和程度;但是以这种方式分凝的硫化物含量不可能大于同一时间结晶的堆积硅酸盐的2wt%。津巴布韦大岩墙中的Ⅰ(3)、Ⅱ和Ⅱ硫化物被认为是依此分凝过程的产物——硫化物形成的。而岩浆混合作用被认为对“大岩墙’的主硫化物带(Ⅰ(1)和Ⅱ(2)带)的形成起了作用。安大略省列岛湖杂岩体中的洛比(Robie)矿床的野外关系表明,含矿的宿主辉长岩经历了部分熔融和角砾岩化作用。(Pt

    1991年06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介绍一种新型的测试手段——高压差热分析及其在粘土矿物分析中的应用

    王世杰

    从恒压差热分析转为高压差热分析研究,使粘土学家的研究手段由一维空间进入了二维空间,进一步揭露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性质。应用高压差热分析法研究粘土矿物的失水作用,不仅具有一些实用意义,而且对其他学科也颇有用。随着实验仪器的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小型化,高压差热分析的实验手段必将成为一种常规的分析手段。

    1991年06期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金遥感找矿的新进展

    童庆禧

    <正> 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遥感技术具有其广泛而明确的应用目的。金矿资源的遥感调查,是将遥感技术直接用于黄金找矿。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际性新淘金热的兴起,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将遥感技术应用于黄金找矿方面开始给予了很大的关注,不断出现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成果,甚至安排了一些带基础性的研究课题。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发展遥感技

    1991年06期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蒙古铜金矿地质考察纪要

    章振根

    <正> 根据中蒙两国政府的协定,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定组成赴蒙铜金矿地质考察代表团,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实地考察。代表团由地质矿产部4人(张北峰、郭冠朝、徐光琪、李河名)及中国科学院2人(涂光炽、章振根)组成,于1991年7月17日至8月5日在蒙古进行以野外地质为主的考察工作。现将地质考察铜、金、钨矿的情况简报如下:

    1991年06期 68-7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质地球化学》1991年总目录

    1991年06期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