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EARTH AND ENVIRONMENT

  • 花岗岩类岩体与金矿床成因关系的探讨

    莫测辉,王秀璋,梁华英,程景平

    花岗岩类岩体与金矿床存在着密切的空间联系,其成因关系一直是矿床学界争论的焦点,目前传统的岩浆热液成因观点仍居统治地位。随着地质资料的积累,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尤其是金矿床同位素定年技术的进展,传统观点受到了严峻挑战。成岩成矿的时代与时差、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成矿物质的来源等确定金矿床成因类型关键因素的综合研究表明,有密切空间关系的金矿床与花岗岩类岩体之间,在多数情况下两者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金矿床不是岩浆热液成因,而是与大气降水或建造水有关的改造成矿作用的产物。

    1997年04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热水沉积作用与成矿效应

    陈多福,陈先沛,陈光谦,高计元,潘晶铭

    热水活动在岩石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质和成矿作用,热水作用的动力学类型主要有深部岩浆作用、碰撞挤压作用和沉积物自生高压脱水作用。根据热水成矿的特点,在传统的三种成矿作用分类范围之外列出热水成矿作用,并进行了次级分类。我国南方主要发育有四期热水沉积作用.其特征是:在演化方式上从震旦纪到二叠纪有从沉积作用向交代和充填作用演化的趋势,在元素组成上有从稳定元素向活泼元素演化的趋势。在时空分有模式上,热水沉积矿床主要发育于张性构造背景中裂陷盆地充填层序碳酸盐岩向细碎屑岩的过渡部位.这个过渡时期正是盆地演化到深部与表层物质和能量强烈交换的时期,也是盆地海平面最高、陆源物最少的时期,同时由于盆地沉积基底碳酸盐岩的较早因此共产生裂隙和层间空隙,有利于形成热水集中供给的通道。

    1997年04期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粤中长坑金银矿床的碳、氧、氢同位素研究

    张生,李统锦,王联魁

    长坑金银矿床方解石的δ13C值为-3.23‰,方解石和石英的δ18O分别为8.64‰~18.61‰和9.60‰~13.0‰,其范围与其它卡林型金矿相似。结合大本(Ohmoto)模式的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热液的总联同位素组成可大致取为-2‰~-17‰,即碳主要来自地层中的沉积碳酸盐,部分来自有机碳。推导出水岩交换过程中流体氢、氧同位素演化的一般性协变方程并进行了理论模拟,认为成矿流体以燕山晚期一第三纪的加热大气降水或建造水为主。

    1997年04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盆地卤水的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类研究

    林耀庭,唐庆,熊淑君,宋鹤彬

    四川盆地地下卤水分布广泛,类型繁多,依据氢、氧同位素地质学方法及其分布规律性,将盆地卤水明确划分出大气水淋滤型、海相沉积型、海相沉积-大气降水叠加型和海相沉积-岩浆水叠加型等四种成因类型。该分类明确,标志明显,有确定的成因涵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7年04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韧性剪切带的地球化学变异研究──以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为例

    周建波,胡克,孙加鹏,高游

    胶南造山带北缘剪切带,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强,其构造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异;在总结成分变异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成分变异与体积变化、渗流流体作用的关系.确定了体积变化是造成构造岩成分变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存在大量的渗流流体作用,造成一些组分的迁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花岗质构造岩在韧性变形过程中成分的迁移规律。

    1997年04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石英表面配合物与溶解动力学模型

    张生

    阐述了石英表面配合物和溶解动力学机理之间的关系,指出了石英的反应性主要受负电性表面物种的控制,从而导致电解质、离子强度、pH等因素对石英溶解的催化效应.溶解达率的提高与反应活化能的降低成活化熵的增大有关。最后,介绍了在过渡态理论和表面反应模型基础上建立的石英溶解速率方程。

    1997年04期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斜长石环带的成因机制

    吴平霄,吴金平,肖文丁,李才伟

    系统地分析了外长石环带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外长石的小尺度韵律环带起因于自组织过程,而与环境因素无关,其形成对应着相对静态的环境;斜长石的大尺度韵律环带刚起因于环境(主要是温度、压力)的“周期性”波动,而不可能是自组织成因,其形成过程记录了环带生长期间岩浆活动的情况(岩浆的温度、压力、组分浓度等)。斜长石的小尺度韵律环带是在结晶五度稳定在国相线附近的温度范围内形成的。当结晶温度低于团相线温度时,则形成非韵律环带或枝晶甚至玻璃体;非韵律型环带是由于环境的温度或压力的持续变化而形成的,它的结晶温度比大环带中套小环带形成时的结晶温度要低一些,或者说其非平衡程度更大一些。

    1997年04期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10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根据天然气重烃分析对比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气

    张居和,李景坤,冯子辉,方伟

    简要介绍了天然气生烃分析技术,首次总结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气重烃的基本化学组成,选择和利用深层气重经指标探讨了深层天然气母质类型及其成熟度,井对气源作了对比分析。

    1997年04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张强凹陷长北背斜原油分析

    姚丹姝,商出岫

    采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同位素、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了长北油田原油的来源、母质类型的成熟度的高低。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原油具有同源性,母质为陆相沉积腐殖型,原油生成于浅湖相弱还原环境中,热演化处于低成熟-成熟过程。

    1997年04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碰撞造山过程中热-构造状态演化与陆壳岩石熔融的关系

    徐启东

    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陆壳岩石馆融形成花岗岩浆主要出现在加热期和伸展抬升期,是碰任后岩石田热状态调整引起陆壳物质化学分界的结果。陆壳碰撞前的构造历史、大陆岩石国的热参数和地幔过程、造山带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性质等制约了造山带花岗岩类的发育,尤其是与各种造成地慢高热流叠加于下部地壳的岩石圈调整过程关系密切。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可能就是华北、扬子陆块碰撞后,底侵和垂向分离过程作用于造山带伸展抬升期,引起下部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次馆融的结果。

    1997年04期 63-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湘中涟源煤盆地煤层气形成气藏的条件及其资源预测

    毕华,彭格林,赵志忠

    湘中涟源煤盆地早石炭世测水组、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是中国东南诸省境内最重要的煤系,具有较大的生气、储气能力。本文从煤系的构造热滨化、构造、沉积及煤层理深等方面论述了研究区测水组、龙潭组煤系中煤层气形成气藏的条件,并指出煤层气的开发远景区应该在煤盆地近南缘的诸含煤向斜南西扬起端,其中各主要区域性断裂交汇而成的断块是最重要的靶区。

    1997年04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云南地热资源──以腾冲地区为重点进行解剖

    徐青,李翠华,汪缉安,陈墨香

    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具有丰富的地热资源。这些地热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类:①高温水热系统;②中-低温水热系统;③“隐伏型”地热资源。根据地热背景(大地构造和热流)和热显示,本研究首先对各构造单元中的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然后重点分析了腾冲地热区的地热资源及其热源和水源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腾冲地热田形成于板块的碰撞带,其丰富的高温水热系统地热资源的主要形成机制是:①高温热能来自地幔以及地壳中的熔融岩浆囊;②丰富的大气降水补给──大气降水通过断层(特别是活断层)的循环并与少量来自地球内部的水混合。本文提供的资料表明,腾冲地热资源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发电和发展旅游业,在东川一个旧一线(东经103°20′)以西地区,中─低温地热资源一般钻进深度不到1000m就能开发出来。

    1997年04期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K/T界面冲击层的岩石矿物特征及其对论证地外撞击事件的意义

    马配学,侯泉林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K/T界面剖面,尽管形成环境各异,但彼此之间的岩石矿物特征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大多数剖面来说,界面粘土层的底都普遍存在着一个结构特别的冲击层。冲击层的厚度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可达2~50cm,而其它地区则只有几厘米。冲击层的厚度可能反映了距离撞击坑的远近。详细的岩石与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冲击层实际上具有双层结构特征。上面的一层称为火球层,除了富集Ir和其它地外指示元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烟灰和富Ni镁铁尖晶石。下面的溅射层则含有大量的冲击玻璃球粒(玻璃陨石)和冲击变质矿物。K/T界面冲击层的发现为Ir异常的地外撞击成因解释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物理证据。

    1997年04期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分散元素钪的矿床类型与研究前景

    张玉学

    由于钪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它在许多科学领域里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分散元素钪的成矿问题已经引起矿床学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及世界上主要的伴生钪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钪的来源、应用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我国与铝土矿床和磷矿床有关的钪地球化学示踪及研究方法问题。

    1997年04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 浅谈遥感地球化学

    何延波,杨琨,候英雨

    从地球化学和遥感的发展过程角度出发,阐述了遥感地球化学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应用范围,指出遥感地球化学的产生是遥感和地球化学两门学科各自发展的需要,它们的结合必将会促进这两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提出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与探讨的领域。

    1997年04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冯新斌,洪业汤

    介绍了目前对环境样品中总汞及其各形态未的分析方法以及大气和水生生态系统中汞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燃煤、汞齐法采金和人造水库等引起的环境汞污染问题以及汞在热带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1997年04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几种粘土矿物对Pb2+的吸附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探讨

    郭坤梅,马毅杰

    对土壤中常见的三种粘土矿物对Pb2+的吸附作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种粘土矿物对Pb2+的吸附能力顺序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蒙脱石对Pb2+的吸附受pH的强烈影响,pH高有利于对Pb2+的吸附。与蒙脱石形成复合体形式的有机化合物的存在不利于蒙脱石对Pb2+的吸附。

    1997年04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熔体在岩石形变中的作用综述──来自实验岩石学的证据

    王强,邱家骧,王人镜

    实验岩石学的研究表明,岩石中熔体的出现.可诱发断层作用,加强碎裂流动、位错蠕变和扩散蠕变作用。在给定的条件下,上述四种变形机制在部分熔融岩石中都会起作用,但只有那种能产生最快应变速率的机制占主导地位。而应变速率与岩石中熔体的百分数(体积)有关,因此,当熔体的百分数不同时,占主导地位的变形机制会有所不同。临界熔体百分数曾被当作反映部分熔融岩石流变学特征的一个重要参数,但近期的研究表明,临界熔体百分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或者说部分熔融岩石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植。熔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岩石的流变学特征。

    1997年04期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花岗岩-流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曾志刚

    花岗岩-流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对于解决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地热能的有效开发利用和成岩成矿作用的理论研究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引用近期的资料,从矿物表面的解吸作用、次生矿物的沉淀、矿物及花岗岩的溶解速率和花岗岩-流体反应的效应四个方面,对花岗岩-流体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论述,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1997年04期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