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乾,邵树勋,潘家永
金属矿床中卤素元素参与了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到沉淀成矿的全过程。然而 ,除F能作为萤石和云母类矿物的组成部分有时富集于矿石中外 ,Cl、Br、I很难在矿石中富集。在成矿过程中尤其在成矿的后期 ,它们能在矿体上部形成范围较广的卤素扩散晕。在茶洞矿床 ,这种上部扩散晕范围可达 2 0 0m。其中以I扩散范围最大 ,Br扩散晕在距矿体 5 0m~ 130m的范围内最明显 ,Cl扩散晕在距矿体 30m~ 110m范围内最明显。卤素元素的这种变化特点 ,一方面可用来解释成矿热液的演化过程 ,另一方面可用来作为勘查深部隐伏矿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成矿流体中卤素元素与金属元素的配合物随着成矿条件的改变而不断被破坏 ,金属元素作为硫化物等矿物的组成部分沉淀下来 ,随着热液蚀变的发生和进行 ,部分卤素元素被带入蚀变带 ,大部分仍残留在流体相 ,在成矿的后期 ,和残余热液一道 ,以排泄和渗透等方式 ,在矿体上方或残余热液流经的途中形成大范围的异常
2001年0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江永宏,陈光远,孙岱生,李胜荣
通过 5 7个电子探针分析、1个湿法化学全分析、3个中子活化分析、1个差热分析和 3个粉晶X射线衍射分析 ,首次将金厂金矿床铬绢云母系列划分为二个矿物类十个矿物种和三个生成世代 ,并总结出其成因矿物学特征 ,提出铬绢云母系列的生成与金矿的形成关系密切 ,铬绢云母系列是该区找金的重要标志
2001年01期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陶琰,高振敏,金景福,曾令交
本文从地层含矿性、同岩浆活动的关系及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以阐明湘中锡矿山式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构造岩浆活化作用形成的区域性深部上升流体。虽然赋矿层位相对集中 ,但不存在明显的锑矿源层。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矿石铅来源于深部均化条件下的铅同位素演化系统 ,与围岩地层铅同位素明显不同。硫同位素显示矿石硫为均一化程度较高的混合深源硫。包裹体水氢、氧同位素组成介于大气降水与初生水之间 ,为混合水类型
2001年01期 14-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毛德明,何家骏,廖朝贵
从层序地层、沉积相、矿相剖面、微量元素、稀土元素、铅同位素和包裹体等方面 ,对天桥铅锌矿床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认为产于退积型海侵体系域中顺层的似层状铅锌矿体 ,其成因与六盘水裂陷槽演化的某个阶段特定环境有一定联系 ,成矿溶液沿裂陷槽边界断裂上升 ,挤入上覆岩层间隙乃至进入水盆地 ,对围岩发生交代作用 ,参与成岩 -后生作用、多期次的叠加、改造是该矿床的特征
2001年01期 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胥思勤,万国江
程海沉积物柱芯中存在三个峰形完好的137Cs蓄积峰。 94%的137Cs累计值分配于 1985年以前 ,表明程海沉积物中的13 7Cs能较好地保存在沉积年代的相应层节中。该沉积物柱芯中2 10 Pbex的分布特殊 ,据此将近五十年来程海的沉积过程分为三个稳定沉积阶段和两个快速沉积阶段。两种计年方法的结合有助于认识沉积速率变化较大情况下湖泊的沉积状况 ,也有助于加深对核素计年方法的理解
2001年0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刘启明,朴河春,郭景恒,魏鲁明,余登利
C3 植物与C4 植物具明显的δ13C值差异 ,利用这种特性 ,选取荔波茂兰喀斯特森林边缘处这个C3植物—C4 植物转换生长的地点 ,分别采集森林与农田各三个剖面的土壤样品 ,根据测定其土壤总有机碳、不同粒径及不同比重组分的δ13C值间的相互关系来推导土壤有机碳的若干迁移规律
2001年0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王国安,申建中,季美英
CO2 是塔北、塔中天然气中常见的非烃组分。各油气区内的天然气中CO2 的δ13C值尽管有差别 ,但其表征的成因意义基本一致。塔中天然气中的CO2 可能存在两种来源 ,一种来源于烃源岩岩石和矿物及胶结物分解 ;第二种来自二叠纪火山活动过程中的脱气。轮台凸起构造单元上油气藏 (除雅克拉外 )中CO2来自库车坳陷T -J陆相烃源岩中有机质转化。东河塘天然气中CO2 来自寒武 -奥陶海相碳酸盐岩岩石分解及泥岩中碳酸盐矿物分解
2001年01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蒋国豪,胡瑞忠,方维萱
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中 ,盆地的热体制是动态变化的 ,研究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运用有机质成熟度来研究盆地热演化的方法 ,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因此得出适合自己工作区的两种方法 :A .Hood图解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梯度法。前者是较为成熟的方法 ,而后者是较新的方法
2001年01期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金晓辉,杨宝星
油藏流体状态方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它将成为流体热力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论文从流体状态方程的推导方法、影响因素、主要类型等方面较系统地论述了油藏流体状态方程的研究思路和发展方向。并且从含油气系统中烃类相态的判断、油气藏类型的识别以及确定储层质量评价的物理化学模型等方面总结了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进展。它将为油气藏成藏机理物理化学模型的建立和合理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新的工具
2001年01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颖娟,陈永亨,王正辉
本文综述了铊在岩矿石、土壤、植物、动物及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和运移机理及一些生物效应。在矿床中 ,铊主要分布在低温热液铊、铅、锌、锑、汞、砷等矿床中 ,铊的富集与其亲硫性及有机质密切相关 ,[TlCl4 ]-是铊迁移的主要形式。在土壤中 ,铊主要以水溶态、硫化物结合态、硅酸盐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存在 ,水溶态的铊容易迁移。在植物中 ,铊的运移与钾在植物中的传输有关。在动物中 ,铊对各组织器官的亲和能力依次为 :肾 >睾丸 >脾 >前列腺 >毛发。在大气中 ,铊主要以TlF形式迁移
2001年0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谢桂青,胡瑞忠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有关金矿床同位素定年方面的最新进展和古地磁法、天然裂变径迹法的基本原理 ,并对常用同位素定年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评述
2001年01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刚才,甘露,王仕禄,万国江
本文概述了土壤中含氮化合物的排放源、通量及其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并就这些氮素污染物与土壤理化因子和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2001年01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陈佑德,杨惠民
本文以赤水工作区石油地质条件作为油气遥感信息关系分析的基础 ,依据烃类微渗漏理论及油气遥感信息 ,分析研究了赤水工作区油气藏和油气遥感异常之间的相应关系 ,用构造控油理论重点研究了赤水工作区构造圈闭的分布特点及规律。对比分析多源信息 ,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对研究赤水工作区构造圈闭的形成与发展极为有利 ,可为圈出有可能的油气远景区和赤水油气的进一步勘探提供科学依据
2001年01期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聂爱国,唐波,张竹如
中生代后期 ,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使胶南地体拉分 ,断陷形成胶莱盆地。这一突发地质事件在盆地底部地势低洼部位形成局限水体 ,接受周围古老地层风化剥蚀产物的沉积而形成富含有机质、富金的莱阳群一段含矿岩系。此突发地质事件晚期的进一步改造成矿作用导致在含矿岩系不同岩性中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
2001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向芳,王成善
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不断提高 ,锶同位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近年来 ,显生宙以来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曲线不断得以补充和修正 ,已建立起具有全球一致性、可对比的海水锶同位素变化曲线背景值 ,为锶同位素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现在 ,锶同位素不仅在示踪岩浆及成矿热液的来源和演化、计算晚期成岩改造作用的规模和程度及流体 /岩石比等方面已趋于成熟 ,并且越来越广泛运用于海平面变化、板块活动、海底扩张、成岩演化等方面的研究。此外 ,在一些热点研究上 ,如全球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 ,也逐渐显现出重要性
2001年01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9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吴堑虹
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地学工作者利用锆石、磷灰石的裂变径迹技术在造山带、构造盆地、大型断裂方面的研究成果。裂变径迹技术可给出岩石冷却年龄、时间 -温度演化轨迹 ,并用之探讨不同构造区的构造隆升时间、强度、活动分布模式以及演化规律。所列事实说明裂变径迹技术能为重塑上地壳大地构造活动模式、演化历史提供有益帮助
2001年01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刘荣高,李春来
在公路的预设计阶段 ,需要快速、廉价的公路地质背景信息 ,遥感与GIS技术正能满足这种要求。本文认为利用遥感与GIS评价公路地质背景应包括地理因素、地质条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因素 ,空间评价应从公路分段评价、重点工程评价、地质灾害分布三方面进行。本文介绍了应用这种方法对贵州省镇兴公路关岭至兴仁段的地质背景评价
2001年01期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梁小兵,万国江,黄荣贵
PCR—RFLP技术为环境地球化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新的思维方式。该方法具有所需样品量低、快速简便及特征性强等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过程的生物作用、生物多样性及有机物源判断等方面的研究。利用PCR—RFLP技术 ,以环境中存在的 16SrRNA为对象 ,对环境生物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成果 ,将会在海洋及湖泊沉积物等自然环境中发现更多的、新的微生物种类 ;将进一步阐明生物作用和物质循环的机理和过程 ;进一步阐明自然环境中生物大分子的变化机理及其环境效应并找到判断沉积物有机物源的新方法
2001年01期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