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02年创建的贵州大学堂,历经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为贵州大学亲笔题写校名。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和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完成了第一次合并组建;2004年8月,在原贵州大学和原贵州工业大学的基础上合并组建新的贵州大学。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润秋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逐渐形成共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所有的环境问题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地质环境问题的突出重要性。尤其是近十年来,在我国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倡导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已经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认识和关注,成为民众理解其居住的这个蔚蓝色星球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建兵,李喜安,孙萍,陈志新,范文
黄土洞穴本身是一种地质灾害,对黄土地区的运输、管道、拦蓄水工程、厂房、民居等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构成不同程度威胁;还可促发其它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恶化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文章根据野外和室内研究所积累的资料,对黄土洞穴的地质灾害效应以及环境变化效应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为黄土洞穴工程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可进一步了解黄土地区水土流失的发育规律及其第四纪以来的地质环境变化状况。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7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 ] - 郭纯青
岩溶多重介质环境涉及到气候、土壤、植被、岩性及水-岩相互作用多项内容。在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水-岩相互作用不断地改变岩溶多重介质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在岩溶化高度成熟地区,水-岩相互作用强烈,致使岩溶多重介质环境重建。岩溶灾害的时空演变是在岩溶多重介质环境中进行的,研究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可分析岩溶灾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及其破坏性和预防与治理措施。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廖义玲,毕庆涛,姜国萍,赵坤
从红粘土的分布特征、土体构造特征及土性特征入手,系统研究红粘土的成因,包括研究碳酸盐岩地表岩溶与红粘土的相互作用、红粘土的物质来源、土中矿物的种类和形成条件;着重分析碳酸盐岩地表岩溶的作用、特点对红粘土形成的重要影响;认为碳酸盐岩地表岩溶作用和红土化作用是红粘土特殊成因中的两种最重要的地质作用,而前者不仅是控制红粘土性质的主要因素,还影响成土后期的土质演化过程。红粘土特殊性的本质源于特殊的成因。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苏孝良
贵州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不仅在贵州和中国的喀斯特区,乃至在世界喀斯特区都将具有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根据1999年卫星遥感解译结果分析,全省中度以上石漠化面积13 187 km2占到7.49%,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5 920 km2,占到全省的20.39%,如再加上具有潜在石漠化的土地,面积可以达到45.20%。贵州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进行了长期、持久的研究,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治理模式:包括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农业模式,退耕还林还草、林草结合的草、畜(禽)生产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的坡改梯模式,环境移民与开发式扶贫模式,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等。正由于石漠化治理取得显著的成绩,使治理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了根本的好转,表明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是可以治理改善的,消除贫困及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1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 - 徐则民,黄润秋,唐正光,费维水
碳酸盐岩上覆红土在中国南方分布广泛,已提出的用于解释其形成机制的有溶蚀-残积说、溶蚀-交代说和外来沉积说,溶蚀-残积说应该是红土形成的真正机制。形成红土消耗的原岩可能是质纯碳酸盐岩,但更可能是含有泥质碳酸盐岩,甚至碎屑岩或粘土岩。红土中粘土矿物来源应该有二,一是原岩所夹粘土矿物,二是原岩中硅酸盐矿物溶解形成的次生粘土矿物;铁氧化物应该来自原岩中黄铁矿的次生演化。完整的红土剖面应该由红土层、杂色粘土层和碳酸盐岩腐岩组成。碳酸盐岩腐岩形成于包气带,由原岩中的碳酸盐溶解后再次沉淀形成,主要由钙华和残余碳酸盐晶体组成。红土地区的石漠化趋势主要与红土向地下岩溶空间渗漏有关。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7 ] |[阅读次数:0 ] - 刘长礼,张云,叶浩,董华,侯宏冰,张明
垃圾的不适当处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上海、北京和石家庄等地研究表明,垃圾的随意处置,已经造成了许多环境污染问题:垃圾的污染成分包括“三氮”、COD、BOD、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这些污染物在包气带砂性土的侧向迁移距离约15 m,而在地下水中则可达到120 m/a,在地表水中影响距离可达200 多m,在粘性土中的垂向迁移一般在3 m以浅;Cd、Hg、As、F、Pb等有毒离子在垃圾处置场附近高梁粒的综合污染指数可达192-238,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高达650倍,在西瓜和甜瓜中,这些离子超标少的几倍,高的达100多或1300多倍;垃圾中COD、Cl-、NH4+、NO3-、NO2-等对地表水的单项污染指数高的达100多倍,并在静止的地表水呈现指数函数衰减;对地下水的单项污染指数高的可达340多倍,高出地下水三类标准100多倍,综合污染指数少的60,高的达170。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侯新伟,张发旺,李向全,陈浩
神府东胜矿区是晋陕蒙能源基地的核心,矿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本文通过新构造运动、地面塌陷、水土流失、滑坡、崩塌、泥石流、水环境的演化、土地资源的变化、堆放的废弃物等方面系统的分析了神府东胜矿区存在的主要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并探讨了它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钱海涛,王思敬,袁代江,严福章
某水利枢纽区构造基本格局形成于早白垩世的燕山运动,此时构造应力场以NE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了规模较大的NE向百兴向斜;渐新世以来,区域表现为大面积的间歇性隆升,构造应力场转变以NW向为最大主应力方向,形成坝区占统治地位的NE向构造,在坚硬的岩层中形成大量节理裂隙,软弱岩层中则表现为塑性变形。这种构造特征对岩溶的发育具有控制性作用:(1)构造发育史控制了岩溶发育演化史,(2)构造运动的间歇性导致岩溶的多层性及继承性,(3)褶皱限制了岩溶呈NE向带状分布,(4)不同岩层内构造特征相异导致岩溶仅在某些岩层内较发育,(5)节理裂隙控制了岩溶发育的部位及形态规模。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滨
在鲁中南岩溶发育区,由于过量开采岩溶地下水,岩溶塌陷频繁发生,岩溶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岩溶塌陷区,岩溶地下水污染与岩溶塌陷有着密切联系。岩溶塌陷的条件、规模、频度、塌陷的时空阶段性等都直接影响岩溶地下水的污染程度。根据岩溶水的补给途径,岩溶水污染途径主要有四种:面状垂直渗透污染、带状侧向渗漏污染、点状塌陷坑灌入污染和超采岩溶水激发越流污染,不同的污染途径其污染源也不相同。要防止岩溶水污染,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岩溶塌陷问题,切断污染途径,加强岩溶塌陷的防治和监测,从而保证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信贵,吴恒,方崇,易念平
城市区域的土体环境一般是处在常态即常温、常压、缓变异的水化学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影响土体稳定的要素-土体中的化学组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其对诸如地面沉降、土洞的产生都有重要影响。土体稳定受其结构强度控制,钙镁是土体结构构成中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分析表明,在常态水环境下,其对结构往往起着控制作用,在常态水环境中,土结构的破裂面并不是通过颗粒本身,而是通过颗粒、颗粒集合体与集合体之间粒间连结。设计的常态水环境下的化学组份变异与CO2分压增高水环境下的室内模拟试验,揭示了化学组份钙镁对土体结构的贡献与对宏观强度的作用。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廖超林,何毓蓉,徐佩
土壤团聚体的抗蚀性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还未见有泥石流源地土壤团聚体与抗蚀性研究的报道。本文通过对蒋家沟泥石流源地典型剖面土壤团聚体抗蚀性研究,发现由于受山地垂直性气候的影响,该区土壤团聚体抗蚀性与海拔呈协同性变化规律,随着海拔的增加,年降雨量增加,植被覆盖增加,土壤持水量、有机质等胶结物质相对增加,土壤结构相对较好,稳定性好,土壤抗蚀能力增强,水土流失相对变弱。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谭秋,王世杰,李阳兵
利用GIS软件,探讨了贵州以连续性碳酸盐岩为基底地区的上覆景观单元、破碎化及斑块分形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中,受岩性控制景现在整体上体现出一致性的基础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内部差异性。一致性表现为以灌木林地为优势景观,森林和草地中以次生景观为主,偏小的斑块占大多数,斑块大小分布全为正偏, 其分布曲线多为尖峭峰,斑块研究不存在面积上尺度域,斑块形状在人为强烈干扰下趋于规则而导致类型分维数的值偏小,人为干扰大的景观中斑块的破碎化更加明显。相比连续性白云岩地区,连续性石灰岩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低下,抗干扰能力弱,景观多样性不均衡,退化更严重,分割程度更破碎,空间异质性更强,稳定性差,易向逆向演替的方向发展。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明琴,张竹如,王智勇,徐进,钱嵘
以贵阳市大山洞岩-土剖面为例,通过对土层及其碳酸盐岩母岩在物质组分、结构构造等显微特征方面的研究,分析碳酸盐岩母岩的成土过程为:母岩在风化作用过程中,碳酸盐类矿物被溶解随水流走,难溶的粘土矿物和石英等残留下采,铝硅酸盐类矿物经分解并最终形成粘土矿物、褐铁矿、三水铝石、硬、软锰矿和蛋白石(最终变为玉髓和石英),上述矿物堆积下来形成土层。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左双英,程欣宇,梁风,李景阳
在充分考虑影响贵阳市地质灾害发生的自然地质条件、诱发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MAPGIS基础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用权重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并对两种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综合评价,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6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方燎原
通过对广州地铁2、3、5、6号线经过地段的隐伏岩溶区地质条件的分析,提出地铁勘察、设计的方法和措施。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邓辉,巨能攀,向喜琼
利用Quickbird-2卫星遥感数据对白依庵滑坡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选取321和432波段进行彩色合成,并且与pan波段进行了分辨率融合,对融合后的图像进行正射校正作为遥感解译底图。从遥感影像上提取了白依庵滑坡的各要素,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危害性分析,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在现阶段利用Quickbird-2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进行滑坡研究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实用性和经济性。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0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正>1 刊物简介《地球与环境》原名为《地质地球化学》,创刊于1973年,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经有关部门批准,《地质地球化学》从2004年起更名为《地球与环境》。《地球与环境》为一份综合性地学类核心学术刊物,主要面向广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环境监测管理等单位的环境地学方面的科研人员、教学师生,以及分析测试人员、科技管理人员等。所报道的学科包括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学、第四纪地质学、灾害地质学、环境与健康等,设有“专题综述”、“研究成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原名为贵州省国土整治与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是1997年4月经贵州省科技厅首批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投入建设的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1月,经贵州省科技厅批准更为现名,改由贵州大学(原贵州工业大学) 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共建,并正式搬迁至贵州大学蔡家关校区(原贵州工业大学)。2005年7月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正式立项投入建设。现有固定研究人员
2005年04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