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映忠;
本文在评价用传统方法即赤平极射投影和实体比例投影方法分析节理边坡稳定性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引进了优势结构面的确定、岩体破坏模式的运动学判释、可移动块体的几何判定和关键块体的确定等方法, 使传统方法得到拓宽和完善,从而具有更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2005年S1期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9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正>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02年创建的贵州大学堂,历经省立贵州大学、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国立贵州大学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贵州大学。1951年11月,毛泽东同志为贵州大学亲笔题写校名。1997年8月,原贵州大学和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完成了第一次合并组建;2004年
2005年S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润秋;
<正>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逐渐形成共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在所有的环境问题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地质环境问题的突出重要性。尤其是近十年来,在我国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倡导下、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问题已经越来越为广大民众所认识和关注,成为民众理解其居住的这个蔚蓝色星球环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S1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广春;徐光黎;苏爱军;殷坤龙;马霄汉;
本文运用LASA软件,分析了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系数时,传递系数计算式、条块划分、渗透压力计算对稳定系数的影响。传递系数计算式的分析得出采用迭代法求解是比较合理的方法;通过实例对条块划分导致的影响分析,可知条块划分应当尽量与滑体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才可以减小计算误差;渗透压力计算分析指出稳定性计算考虑动水压力时,应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水力坡降计算式。
2005年S1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董兆祥;于开宁;
滑动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在岩体滑坡的稳定性计算中是最重要的参数,也是最难以确定的。基于岩体抗剪强度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随机变量这一认识前提下,本文以西柏坡“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旧址滑坡为例提出了确定岩体斜坡滑动面抗剪强度的动态反分析方法,并对该方法获得的抗剪强度的实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分析方法是获得岩体斜坡滑动面抗剪强度的最经济、合理的途径。
2005年S1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津民;
本文提出细观应力破坏准则。适当地选取该准则中的参数,该准则可以包含五大强度理论中的四个。
2005年S1期 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正>To control land surface subsidence caused the underground mineral exploitation and the catastrophic phenomena such as serious damage of buildings, waterbodies, cultivated lands, railways, bridges caused by land subsidence, bed separation grouting technology of overburden is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technolog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echanics mechanism of mining overburden from layer-split to formation of bed separation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elastic sheet board theory, calculation formula of rock sheet deflection is presented, and the mechanics criteria of the separation formation and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of bed separation volume are set up. Finally, the applications and technics of bed separation grout technology of mining overburden to control land subsidence in china are introduced.
2005年S1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欧阳孝忠;
在总结数个不同类型水工隧洞岩溶涌水实例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水文参数计算水工隧洞岩溶涌水的新方法,即利用同地区岩溶管道水及中小河流实测得到的最大径流模数,或据常年日暴雨计算得到的径流模数,乘以不同的折减系数来计算隧洞岩溶涌水量。折减系数考虑了岩溶管道与水工隧洞的接触关系、岩溶管道水的补给及出流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经验值。
2005年S1期 27-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邓龙胜;常铮;李广;范文;
对于软弱破碎岩体,在埋深较浅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太沙基理论计算围岩压力。破裂面两侧作用着摩擦力,采用统一强度理论考虑破裂面两侧的摩擦力,从应力传递概念出发,推得了作用于衬砌上的垂直围岩压力公式。计算结果表明强度理论的效应是明显的。本文给出了围岩压力的范围值。
2005年S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朱永清;王钦权;
在专门性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Dr2危岩体的边界条件、形成机理及破坏模式,并简要介绍了目前所采取的处理措施。
2005年S1期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罗文强;赵文斌;王亮清;
安全系数是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常用方法,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最大的缺点是不能考虑边坡岩土体中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可靠性理论可有效地考虑边坡系统内实际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但是缺乏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安全系数与先进的可靠性理论相结合,建立安全系数与可靠性相耦合的二元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以巴东县东壤口镇宋家屋场滑坡为实例,计算了长江水位从135 m至175 m变化过程中的平均安全系数(最大可能安全系数)和相应的可靠性。将最大可能安全系数与边坡可靠性相乘,对最大可能安全系数进行折减,得到边坡可靠的安全系数。设折减后安全系数的临界值为1.05,由此计算出不同最大可能安全系数的临界变异系数和临界破坏概率。根据不同的最大可能安全系数及它的临界破坏概率,绘制出边坡稳定性分区图。用均值安全系数和可靠性二元指标对宋家屋场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是可靠的安全系数为1.068,略大于临界值,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文中论述了边坡稳定性二元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2005年S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雷;张振;
边坡工程的监测取决于监测人员对岩(土)体介质的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并选择相应的方法和手段。本文通过对江西德兴铜矿大山村选矿厂东部边坡和北部楔形地质结构体稳定状况的监测,阐述了在边坡工程中位移监测的应用及有关分析。
2005年S1期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7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谢国海;章广成;
人类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地质作用所造成的灾害,其中大部分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有地下水的参与,因而确定地质体稳定性时不能忽略地下水。无压渗流是比较复杂的非线性问题,难点在于如何求自由面, 尤其是对溢出点的求解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本文提出了求解无压渗流自由面的一种新方法,在采用等效渗透系数法搜索到自由面后,通过反复移动溢出点再次搜索自由面,最终达到准确求解自由面的目的。实例证明该方法是简单准确有效的。本方法对解决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05年S1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邓洪亮;
桩端阻力和桩端直径呈非线性关系,随着桩端直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本文根据线弹性理论和非线性弹性理论分别求得大直径灌注桩桩端阻力的面积修正系数的上限解和下限解,得到了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与桩端直径的非线性关系和桩端土承载力面积修正系数与桩端直径的非线性关系。与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相比,当桩径 0.80~3.00 m时,规范给定的面积修正系数稍大于理论上限值,其它桩径范围的桩端面积修正系数均在理论值的上、下限范围。当桩径0.80~2.00 m时,按规范给定的面积修正系数修正后的承载力标准值稍大于理论上限值, 其它桩径范围按规范修正后的桩端土承载力标准值均在理论值的上、下限范围。
2005年S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先光;覃仁辉;
通过分析现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力学计算模型的特点,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滑坡推力和桩前土体抗力的分布图形,分析了预应力锚索在锚索桩中的工作机理和预加固作用及其在力学建模中的考虑方法,提出了锚索桩改进的建模方法并通过工程实例对改进方法和原有方法进行比较,论证了改进方法的合理性。
2005年S1期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李洋;李文平;刘登宪;
根据淮南潘谢矿区最近几年导水裂隙带的实测资料,使用功能强大的数学分析软件Origin对其导水裂隙带与采厚关系进行数学回归分析,并对照现有规范中的关系通式,总结出更适合淮南矿区的预测公式,为以后淮南矿区防水煤柱的留设提供更可靠的理论依据。
2005年S1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龙百画;胡兴;黄大勇;王新杰;
本文以小岩头隧道为依托,根据监控工作的实测资料,按照新奥法基本原理中岩体开挖的时间效应,应用数学的方法对量测所得的净空收敛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指出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的时间效应,为修改设计与指导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2005年S1期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柴贺军;唐胜传;李海平;
建立完善的公路边坡三维可视化建模系统,适时、较准确地为公路边坡工程稳定性评价、边坡开挖与治理、岩土工程的数值模拟分析等提供地质依据或模型资料,为岩土工程师对岩土工程问题的正确判断、分析提供综合信息,是今后公路岩土工程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根据边坡信息采集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边坡三维可视化技术、可视化建模的内容、及研制开发岩体结构三维可视化模型及构图系统实现的方法。
2005年S1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孟陆波;李天斌;李永林;牟力;
结合公路隧道建设实例,通过需求分析,提出了公路隧道信息化施工与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的总体思路。利用数据库技术与软件工程技术,对此系统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开发了此软件系(Tunnel-CAS)。该软件系统集围岩类别智能判别、围岩应力分析与预测、围岩变形分析与预测和围岩支护结构安全性判别四大功能于一体,具有友好的用户界面。
2005年S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小东;
采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融合技术进行区域滑坡灾害调查,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同时满足了大面积综合调查和灾害体高分辨率局部调查的要求。本文从滑坡灾害监测的角度,阐述了遥感多源多时相融合技术中的一些典型方法及其在滑坡调查中的应用,以期在区域滑坡灾害调查中起到积极作用。
2005年S1期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王浩;姚远;张松;
介绍了水工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功能。系统针对现场监测人员的实际需要,集成了各种与监测有关的信息管理、检索查询、资料整编、统计分析、图形可视化、报表制作、监测数据建模及预测等功能;还讨论了监测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系统具有自主版权,功能齐全,数据库及系统架构设计合理,有助于实现水利工程的信息化施工和反馈。
2005年S1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际兵;陈华兴;黄大勇;龙百画;陆冰洋;
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了嵌岩桩竖向承载力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嵌岩桩竖向承载力的实验数据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并以此训练好的BP神经网络对嵌岩桩承载力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很高的预测精度,为预测嵌岩桩承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05年S1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孙刚臣;肖明贵;王杰光;
本文以河流相软土为例,应用检验合格的Bp网络模型,对影响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效果的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得到了液性指数I_L、被加固土层厚度h、排水设计、施工工艺与加固效果之间定量的关系,对实现强夯加固软土地基的信息化施工具有一定的意义。
2005年S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长敏;董贤哲;祁丽华;赵波;
根据门城镇采空区实地勘查资料,采用两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地面塌陷危险性评判模型及评判指标,对采空区地面塌陷危险性进行了分区预测,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可作为该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依据。
2005年S1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左双英;李景阳;梁风;陈筠;
在充分考虑了影响人工边坡稳定性的自然地质条件、诱发因素、人类工程活动等多项指标的基础上,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贵阳市近十年来发生的崩滑灾害和典型人工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评判结果与实际一致。
2005年S1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静莉;王常明;王钢城;张成杰;
选择海拔高度、冰湖面积、距现代冰川冰舌前端距离、终碛堤坝宽度、背水坡坡度、主沟床纵比降、主沟床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程度、主沟沿程及下游有无居民点及公共设施八个因素作为冰湖溃决危险度划分的主要因素,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素的权重,并运用模糊关系理论建立了冰湖溃决危险度的评价方法,将其应用于西藏自治区洛扎县境内14个冰湖,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2005年S1期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李珂;李晓辉;范文;
影响洞室稳定性的因素很多,但岩体自身的受力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在不考虑支护反力的条件下,将弹塑性应力半径作为变量,分析秦岭Ⅰ号隧道弹塑性区应力随半径的变化规律,为隧道的施工及支护提供参考。
2005年S1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程星;彭世寿;
文章运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复杂的岩溶塌陷机理及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探讨了Flac3D三维数值模拟应用于岩溶塌陷的模拟技术及方法,为岩溶塌陷的客观评价及预测开辟了有效途径。在研究中成功地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时地下水面以上的土洞塌陷机制进行了模拟,并对岩溶区的典型地质概化模型的致塌机理进行验证。
2005年S1期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4K] [下载次数: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王辉;钱海涛;
目前众多的科研与工程人员都采用岩体结构面统计分析和计算机随机模拟的手段来研究节理化岩体的工程性质,然而许多人忽略了岩体结构面密度具各向异性特征以及野外实际测量条件与理论情况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计算中采用的结构面密度值不尽合理,常常导致分析结论有失偏颇。针对这一情况,充分考虑了结构面“方向校正”和“迹长截尾校正”,并根据野外测线长度进行加权平均,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合理的结构面分布密度计算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2005年S1期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正>Based on the noncontinuity of rock mass, views it as a system made of blocks that are divided by dissconti-nuties. Take the relative displacement of blocks as order parameter and establish its main equation using the micro-cosmic disposal method of synergetics. Then solve this equation and get its solution of nonstationary state. Narr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ange and interrelated factors of blocks' displace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nonstationary state of main equation.
2005年S1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宏;
<正>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多山的西南地区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些机场的特点是高填方、高地震烈度、场区地质条件复杂、常分布有软弱土层,且机场建设周期短。因而妥善解决机场高填方地基的稳定与变形(沉降与差异沉降)是该地
2005年S1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向喜琼;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不断向山区扩展,使得近年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寻求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更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的现实途径。而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2005年S1期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程星;於芳;
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岩溶地区。土壤含水率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含水率的高低可以间接影响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的保护有很重要作用;其次是对岩溶地区生态的恢复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壤含水率的实测着手,探索了土壤含水率与植被类型、土壤厚度等方面的关系, 揭示了喀斯特土壤含水率的发育特征与时段变化规律,从而对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005年S1期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毕庆涛;姜国萍;丁树云;
红粘土是一种区域性特殊土,含水量对其抗剪强度的影响与一般粘性土的规律不尽相同。通过室内直剪试验研究发现,含水量与红粘土粘聚力存在阶梯状相关关系,并且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将其拟舍为多项式函数表达式。另外,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红粘土的内摩擦角变化不显著,呈微幅度波动状态。
2005年S1期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9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6 ] |[阅读次数:0 ] - 李晓辉;杜艳霞;李广;
对黄土的各性能作了简要概述,对黄土的动弹模和阻尼比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今后黄土动力特性研究的一些思路。
2005年S1期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王乐华;李建林;杨学堂;陈平山;徐岿东;
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威胁。合理地治理滑坡是工程建设的关键,而合理的力学参数对滑坡治理起着重要的作用。用反分析方法对水井坪滑坡参数进行分析选择,并参照同类滑坡确定该滑坡的参数,为设计和施工单位提供依据。
2005年S1期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姜健;张电吉;王明华;
水是影响节理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概述了在这方面的研究历史、研究成果;浅析了水对节理裂隙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提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5年S1期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曹运江;黄润秋;冯涛;巨能攀;谭金花;杨绪波;涂国祥;
从场区所发育混合土的特征入手,首先进行混合土的现场天然密度测定,然后系统地阐述天然混合土压缩变形试验全过程的关键技术,即荷载等级设置、正应力荷载等级稳定时间与稳定量级、天然状态压缩变形试验s- t、p-s曲线特征、利用时间平方根法求算固结系数G_v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混合土压缩变形参数量化技术, 为类似的压缩变形试验提供了完整的参数量化操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5年S1期 162-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筠;郭明;
碳酸盐岩是岩溶地区修建公路的主要砂石材料来源,贵州岩溶地区碳酸盐岩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利用该项资源,是公路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根据贵州岩溶地区碳酸盐岩分布特点及其生成环境,结合筑路石材性能指标,旨在探讨筑路石材性能与其相应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为经济合理地开发利用筑路集料起指导作用。
2005年S1期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余波;陈占恒;
以光照水电站坝址区河谷卸荷特征为例,对位于中等地应力的光照河谷斜坡总体卸荷特征、不同岩性地带的卸荷特征,以及卸荷对工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类似地区工程勘察及边坡稳定分析、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S1期 174-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金都;周志芳;宋汉周;张发明;
通过地层分析和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黄河下游河南台前至山东位山河段近代河床下伏的三层地层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上部黄色砂壤土层系1855a黄河铜瓦厢发生大改道后黄河新近冲洪积沉积物;中部黑色粘土层为湖积沉积物;下部黄色壤土层系古黄河冲洪积沉积物。在此基础上还对黄河近代河床下伏的三层地层的工程地质性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各个地层的干密度、比重、抗剪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2005年S1期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义鹰;石豫川;刘宏力;
水电站地下厂房的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很多,围岩的岩体结构特征就是其中的一种。因此,研究地下硐室的岩体结构特征,对评价地下硐室的围岩稳定性是很有帮助的。本文主要是根据对某水电站地下厂房拟建区平硐的现场调查,用统计的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并最终找出该区岩体的结构特征,为研究地下硐室的围岩稳定性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2005年S1期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国强;吴志海;丁振杰;
安徽沿江地区广泛分布的新近沉积软土,由于其埋藏厚度大、强度低、变形大、透水性低的工程特性而产生过大的路基沉降和路堤稳定性等工程地质问题,影响公路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正常使用。本文对池州至安庆高速公路大渡口段软土路基的沉降和路堤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工程地质评价。首先用分层总和法进行总沉降量计算,然后利用单向固结理论进行工后沉降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软土路基工后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须对其进行处理; 而填土路堤稳定性分析结果说明该路段路堤稳定。
2005年S1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海燕;伍法权;李淑进;
人类为自身的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本文首先提出人与自然是工程地质工作的两个基本点,并且认为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类的各种工程活动必然影响到周边环境。建立整体性思维是解决工程建设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的有效方法。我国近年来表现最突出的工程地质建设与环境问题包括:(1)为西部大开发而进行的各种配套的工程建设将要遇到的工程地质及环境问题;(2)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3)东部及沿海地区工程建设及环境问题;(4)水土流失与我国北方大规模荒漠化问题及城市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控制问题等等。最后作者详细论述三峡库区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相互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工程地质建设必须与环境相协调。
2005年S1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靳云川;姚复举;简云林;
本文主要对洋水磷矿区牛赶冲矿段下盘矿的断裂和褶皱构造的产状、形态、位置、对矿体的破坏程度及其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研究结果在矿山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阐述。
2005年S1期 205-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麻泽龙;程根伟;谭小琴;
水库诱发的地震活动由于其潜在的破坏性巨大而受到重视。自1945年Carder首次指出美国米德湖水库蓄水触发地震后,各国学者针对不同地区的水库触发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总结前人研究的结果,将人类对水库触发地震的研究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1)空间分布;(2)触发机理;(3)类型;(4)特征。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水库触发地震研究综述,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地震活动与水库运行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S1期 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吴小杰;胡碧池;
通过对崇左地区地质调查及厂址岩土工程勘察,围绕厂址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岩溶,从发育条件、发展历史、岩溶形态的分布特点等分析研究厂址区岩溶发育特征,对建厂工程地质条件及岩溶工程的一般规律进行了评价和归纳。
2005年S1期 216-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志雄;
在岩溶地区筑坝将遇到各种复杂的地质问题,文章重点介绍了贵州引子渡水电站建设过程出现的边坡稳定、溶洞涌水、诱发地震等几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可供其它工程借鉴和参考。
2005年S1期 22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玉洲;李金春;
针对西气东输—陕京二线联络线工程山东枣庄—济南段岩溶区,采用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面波及探井、钻探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野外勘察和分析评价,从岩溶区域分布特征阐述了管道沿线岩溶的基本环境类型,通过对其岩土工程条件的分析评价,提出了管道安全性评价结果及不同岩溶地质灾害管道宜采取的防治措施。
2005年S1期 225-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宁;
本文是在“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的基础上,以宣恩县洗草坝岩溶盲谷为例,依据其岩溶环境地质条件和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地方政府对其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从地学角度对该岩溶盲谷开发利用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2005年S1期 229-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波;苏维词;
通过对马官地下水库渗漏的大量野外勘测、观测、水化学资料的分析及库区喀斯特发育规律的研究,基本查清了马官地下水库渗漏的原因、渗漏的具体方位、渗漏量,探讨了库盆渗漏与蓄水年限、以及与地下水流的侵蚀、溶蚀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马官地下水库防渗处理的几点措施。
2005年S1期 23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米德才;张新兴;
浩坤水电站位于碳酸盐岩地区,岩溶发育,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库右岸发育的呈串珠状平行于河谷展布的低邻谷岩溶洼地和库首左侧发育的连通水库内外的赶洞古暗河是水库潜在的主要渗漏通道。通过库区水文地质调查、岩溶洼地群水位同步观测、示踪试验等勘察试验研究工作,查明了浩坤水电站库区岩溶渗漏的主要部位、性质,提出了水库防渗处理意见,并评价了成库条件。
2005年S1期 24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肖拥军;刘新华;
湘中地区分布许多含煤向斜盆地,煤田开采过程中由于突水及疏排地下水引起岩溶塌陷,产生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斗笠山矿区为一不规则的三角形复式向斜汇水盆地,水文地质务件复杂,本区构成了五个塌陷带。文章对五个塌陷带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研究,早二叠世末期的东吴运动,在区内对古岩溶的控制十分明显。地质构造复杂地段,往往是岩溶异常发育地带。斗笠山向斜西南翼处于斗笠山向斜转折端,岩溶塌陷发育,斗笠山煤矿泉塘一带,既是多条断裂交汇处,又是次级背斜轴部和倾伏端,密集的构造使岩层破碎和裂隙发育,岩溶塌陷发育强烈。
2005年S1期 247-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袁志英;郝江南;
本文系笔者对贵阳地区主要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特点进行的初步总结,内容为贵阳地区主要岩土构成情况、分布范围及与之相应的岩土工程地质特点和主要的岩土工程地质问题的描述,旨在给同行提供宏观性的了解和方向性的参考。
2005年S1期 251-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王晓东;蒋海云;
通过对乐至县红层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富集规律的分析,初步总结了乐至县红层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开采地下水的保护措施。
2005年S1期 25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攀峰;张倬元;刘宏;崔长武;
根据简易推断法、地震震源机制分析法以及地应力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综合确定了工程区的主压应力方向;运用地质宏观判断法并结合地应力实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对地应力的量级进行了综合评价;运用有限元法模拟了研究区地应力场的形成过程,并探讨了地应力的空间分布规律。
2005年S1期 260-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姚环;秦刚;沈骅;
岩质高边坡是常见的自然地质环境问题和重要的岩土工程问题之一,涉及工程地质学、岩体力学问题。针对漳州—龙岩高速公路石崆Ⅱ号段岩质高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有限单元法(FEM)进行计算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石崆山Ⅱ号段岩质高边坡是稳定安全的。有限单元法在岩质高边坡稳定性的计算分析中的应用,正处在完善和发展之中。它的计算分析正确与否或精确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边坡岩体工程地质条件的正确理解和归纳概化,取决于计算参数的合理客观选取。
2005年S1期 265-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钟以国;罗海涛;田茂中;
洪家渡水电站进水口地段属硬质岩顺向坡地质结构,边坡稳定问题突出。地质专业对影响边坡稳定的边界条件、力学参数等进行了反复的论证,为设计处理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地质资料,为边坡成功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S1期 270-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毅;
结合在建工程清水河大花水电站实例,本文对黔中地区二级阶地堆积物边坡成因、堆积物物质成份、结构与其物理力学特性作了分析、总结,初步探讨了贵州省二级阶地堆积物边坡稳定性对工程建设的影响,望能给正在进行工程建设的同行以一定的参考,并对工程建设区的二级地堆积物边坡稳定性引起重视。
2005年S1期 274-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维祥;
通过对右坝肩边坡区基本地质条件、边坡结构及自然边坡变形破坏形式等勘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将右坝肩边坡进行分区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分区工程边坡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工程治理设计,为引子渡水电站的顺利建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S1期 279-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吕美君;晏鄂川;
顺层边坡的失稳问题一直是工程地质学和岩石力学领域内极为瞩目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顺层边坡的地质背景及力学作用机制,抽象出了顺层边坡溃屈破坏的力学模型。利用板柱弹性稳定性理论,结合结构力学的知识,推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实例分析表明,利用文中的理论方法,并结合工程现场有效的量测手段,可方便、有效的判定顺层边坡的稳定性。
2005年S1期 285-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徐则民;黄润秋;许强;张倬元;白明洲;
某机场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区,飞行区横跨5条大的冲沟,最大填方高度102 m。本文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对地基沉降、填方边坡稳定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工程施工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005年S1期 290-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劳作优;蔡学文;
深圳地区低山丘陵所占面积较大,进行工程建设活动时,场地边坡稳定性评价是普遍存在的重要岩土工程问题。本文以梧桐山某滑坡工程为实例,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对类似工程问题的评价、治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05年S1期 296-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大勇;陆冰洋;陈华兴;
在双洞隧道变双连拱隧道的过程中,会出现隧道近距相互影响段。本文以镇胜线(镇宁—胜境关)巴岗隧道为依托,建立力学和计算模型,采用ANSYS程序进行计算模拟,对影响相邻隧道应力场分布的几个主要因素及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2005年S1期 300-3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6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陶波;伍法权;郭启良;郭改梅;
在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中修建深埋长隧道,软弱围岩流变一是个突出的工程地质问题。位于兰新铁路上的鸟鞘岭隧道工程在穿越宽迭785m的活动断裂带F7时,软弱围岩发生了显著流变,围岩最大收敛变形超过1m,对支护结构造成了严重破坏。本文在对鸟鞘岭隧道进行长期围岩收敛变形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乌鞘岭左右两主洞的收敛变形规律。此外,作者提出了对软岩围岩流变进行工程治理的原则。
2005年S1期 304-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谭志宏;唐春安;杨天鸿;芮勇勤;
本文运用RFPA系统的强度折减版以清水大桥5号断面为背景对桥墩底部溶洞区对其上部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岩:容对其上层围岩的影响范围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变大;破坏效应带主要是在垂直于自由面的溶洞两侧;对多溶洞而言,应力主要集中在两溶洞破坏效应带之间的区域,并且主要在此发生破坏,而在其内部效应带之间则比较稳定。
2005年S1期 309-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6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雄伟;刘细军;
目前沥青路面出现车辙的现象十分普遍,应该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本文在分析沥青混凝土路面车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在沥青路面设计、施工控制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2005年S1期 314-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卢书强;巨能攀;许模;邓辉;
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西南某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围岩岩体质量的分析评价,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不同岩体质量条件下,洞室开挖后围岩的二次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差异。较全面地讨论了岩体质量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2005年S1期 319-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訾剑华;连伟;
隐伏岩溶地质灾害的危害在于其隐蔽性和突发性,岩溶与土洞成因上相关联,工程环境中共存,查明其发育及分布特征,预测岩溶地质灾害,有针对性的分析处理地基基础问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隐伏型岩溶地区桥梁基础选型与地基处理问题进行分析。
2005年S1期 325-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郑彦华;李昌存;
本文在分析唐山市区几个典型岩溶塌陷(凤凰山公园荷花池塌陷、唐山十中塌陷、体育场岩溶塌陷)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2005年S1期 331-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纯青;
岩溶浸没内涝灾害是岩溶区特有的,并且是一种与人类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灾害类型。减轻并控制其所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岩溶区的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是指对灾害全过程的综合分析与研究。评价的目的:一是对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作出评估;二是不断提高人类抗御灾害的认识能力和技术能力。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2005年S1期 337-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成玉祥;张骏;段玉贵;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工程建设与规划的一项重要前期工作,成为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研究了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有针对性的解决途径与对策。
2005年S1期 34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薛星桥;张俊义;晏鄂川;高幼龙;
文章对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构成进行了阐述,详细介绍了监测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方式,并分析了每种方式的优缺点和改进办法,且对该类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2005年S1期 347-3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应奎;
陕京二线是继陕京一线之后陕西天然气进京的又一条长输管道。管线横贯陕西、山西、河北三省,直到北京市,全长约851 km。该工程对调整沿线各省市的燃料结构与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首都北京的大气环境质量,为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绿色、环保奥运”,具有深远的意义。陕京二线大部分线路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对管道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潜在危害严重,查明线路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各类地质灾害,并采取相应治理措施,对于管道顺利建设和安全营运十分重要。
2005年S1期 351-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俊义;晏鄂川;薛星桥;高幼龙;
本文介绍了BOTDR技术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当前的进展趋势。由于滑坡体多具有地形条件复杂、物质组成多样、变形部位不规则、环境因素较多等特点,本文以滑坡变形监测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将BORDR应用于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时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2005年S1期 35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陈丽霞;殷坤龙;张桂荣;
结合浙江省磐安县滑坡灾害发生的环境和基本特征,分析了影响灾害发生的各因素与灾害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提取出影响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地形、坡度、岩性、构造、水系、公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因素图件栅格化为250 m×250 m的单元共19765个。采用二元逻辑回归方法对研究区滑坡灾害进行了定量的概率预测,为解决滑坡灾害定量风险预测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同时也做了危险性定性空间预测分区图,将预测结果与该区历史滑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预测精度为75.8%。2004年8月浙江省遭遇“云娜”台风期间,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采用该方法进行了试运行发现,预测范围内新发生的灾害点均落在了高、中易发区范围内。
2005年S1期 359-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许向宁;王兰生;袁永旭;
在对四川盆地红层区找水打井工程和地质灾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红层区有利于崩塌滑坡发生的地形地貌、地质结构以及红层区斜坡变形破坏特征等方面阐述了红层区崩滑地质灾害发育特点,论述了地表渗水和地下水对红层斜坡变形破坏的影响、疏排水在红层区崩塌滑坡防治中的重要作用,论证了红层找水打井工程与崩塌滑坡防灾的联系,提出了纽层打井工程区的防灾减灾对策。
2005年S1期 364-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奇;李俊彦;张杰坤;王桂海;
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属于大型地下工程,岩爆灾害是施工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之一。本文以某地下水封石洞油库实际为例,介绍了建设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岩爆灾害预测方法。借鉴目前国内外岩爆判别的主要方法,并依据拟建工程场地实际情况,选用岩体初始应力及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作为定量评估指标,对岩爆灾害进行预测评估。根据宏观分析与定量评价结合的方法最终确定岩爆灾害程度。
2005年S1期 369-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金仁祥;尚岳全;孙红月;
溜砂是一种特殊的坡面破坏与堆积形式,它是陡峭坡面基岩上寒冻风化形成的砂粒、碎石或者砂砾夹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滚动、溜动与堆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川藏公路西藏境内沿线较为干旱的花岗岩山区,因其稳定性差,溜砂活动较为频繁,成为造成该公路断通的重要灾害之一。文章针对青藏高原处于大规模抬升阶段、斜坡不断生长的地貌特征,提出了溜砂坡新的成因分类方案,分析了溜砂坡的形成条件,对溜砂坡的工程防治进行论述,提出了目前条件下生长型溜砂坡合理的防治对策,对确保川藏公路的畅通有指导意义。
2005年S1期 375-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延涛;刘高;康胜;毛深秋;崔凯;
秦峪滑坡是国道212线上最严重的滑坡之一,以前对其研究程度较浅,认识深度不够,导致该滑坡至今未得到有效治理。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在大量现场调研、现场测试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对该滑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秦峪滑坡是一个在断裂带基础上发育的一个多层次、多期次大型滑坡群组合体。同时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角度,恢复演化时序,建立了滑坡的时空格局,并进而探讨其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获得了秦峪滑坡客观的本质认识,为国道212线秦峪滑坡的治理以及拟建兰州—海口高速公路的选线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2005年S1期 380-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毛天鹏;郑松;周明康;
文章以遵义小区某滑坡治理工程为例,介绍了滑坡治理中有效解决坡面防水、护面结构与坡面的粘结等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锚杆支护、挂网喷砼、坡脚挡墙衬护、喷面边界浇筑连系梁的综合治理措施。该滑坡治理效果良好。
2005年S1期 385-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亓春英;聂俊丽;杨云保;罗刚;王建波;
德钦县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环境,泥石流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德钦县泥石流的特征以及从地貌、地质构造、气候、水文、植被、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阐述了泥石流的成因,以便人们了解泥石流的形成机理,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005年S1期 388-3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卿三惠;黄润秋;
贵州水柏铁路何家寨隧道,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集“高瓦斯、强岩溶、大涌水”为一体,施工期间曾发生多次涌水涌砂、洞内坍方、地表塌陷与滑坡、支护衬砌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堪称水柏铁路施工难度最大的“烂洞子”。文章结合该隧道地质灾害的整治实践,就有关设计与施工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2005年S1期 392-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陆锡铭;应志民;
某隧道进口段滑坡的发生是由于隧道开挖过程中破碎围岩向隧道开挖临空面位移,进而引发的坡面岩土体的失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因隧道开挖引起的洞顶区边坡岩体应力水平下降的区域一直延续到地表,这种应力场的变化会直接导致边坡表面的变形和破坏,表现在以隧道轴线为中心,向两侧呈扇形展开的坡体产生了一定的沉降变形。对比结果表明滑坡区与由隧道开挖引起的坡体附加位移较大的区域基本相当,说明此滑坡是由于隧道开挖引起了围岩应力场调整,导致围岩产生向洞内的位移变形,从而使岩体发生松动而引发的。
2005年S1期 399-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欧湘萍;金智涛;向韦;方怀霞;昌学森;
沪蓉国道是我国东西向一条重要的主干线,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对西部开发与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该主干线恩施付家坡滑坡与付家坡隧道相邻,对沪蓉国道的施工与安全运营存在着安全与质量隐患。本文采用推力传递系数法和有限元法,对沪蓉国道付家坡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滑坡治理措施。
2005年S1期 403-4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董捷;叶明亮;郭明;
平溪特大桥滑坡是贵州省近年来发生的严重地质灾害,本文采用过程机制法和有限单元法相结合的分析手段,重点研究了该滑坡产生的机理和坡体变形破坏的演变过程,希望对山区公路建设中的滑坡防治工程有所帮助。
2005年S1期 408-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巨能攀;涂国祥;邓辉;
堆积体位于四川某公路K43+040-K43+210段岷江左岸,其物质组成主要是后缘基岩崩塌形成的粒径较大的块体,架空现象明显。特殊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特征使得采用传统稳定性评价方法评价其稳定性时面临诸多问题。本文在大量野外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堆积体的形成机制、坡体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离散元方法分析了堆积体开挖后的变形破坏特征及其运动过程,同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堆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综合评价。
2005年S1期 412-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邓辉;巨能攀;涂国祥;
反倾边坡的稳定性通常较好,但砂窝子高边坡因气候条件恶劣、地质条件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剧烈而发生了大面积的浅表部变形,和一定规模的深部变形,对都江堰至汶川拟建公路的建设构成严重威胁。作者结合现场调查和地质勘察资料,分析了该高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岩土体结构特征、以及边坡的变形破坏迹象,归纳出该边坡的变形破坏模式为压缩—倾倒弯曲—错动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边坡整治方案建议。
2005年S1期 417-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蔡学文;
随着深圳特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所需建筑石材日益增长,而开山挖石留下的大量边坡对附近建(构)筑物形成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深圳某采石场边坡工程为实例,详细地分析了该边坡的稳定性,对类似工程问题的评价、治理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005年S1期 42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作明;林海勇;
<正>1海啸概况海啸发生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地震发生位置:北纬7.26°N,东经95.82°E。地震震级:震级李克特级8.7(美国9级),深海水深7000 m,震央地壳下30km(属浅源地震)。海啸传播:最大级海啸5°。海啸波之扩散的速度达800 km/h,相当于飞机飞行速度。波及印度洋周围十二个国家,引起了震撼全世界极大的破坏及
2005年S1期 426-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坚平;高均昭;周丕康;将文杰;
岩溶地区不整合地层系统之岩土构成复杂。通过对贵州省天柱碳酸钡工程场地的勘察,选择卵(碎)石土层作地基持力层,采用浅基础方案及碎石层褥垫等地基处理措施,避让了岩溶等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了岩土工程治理的经验。
2005年S1期 430-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柴建峰;朱时杰;
本文对贵州省洪家渡电站K40溶洞封堵处理设计与施工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岩溶地区复杂地质条件的处理方法。即在查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分区处理,多种工程手段相结合的措施。
2005年S1期 435-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之葵;梁金城;
在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中,现有规范所推荐的方法,没有考虑下覆溶洞或土洞的规模尺寸、地下水、地基土层等因素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塌陷松胀物自行堵塞填满洞体后,将会构成地基的软弱下卧层,降低地基承载力; 运用坍塌平衡法计算,应考虑土洞平面形状的影响,同时土层的内聚力c不能被忽略;普氏压力拱理论计算公式, 没有考虑岩土体的凝聚力作用,而且其具有较大的安全储备。
2005年S1期 440-4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吴莉;张国海;李开文;
本文根据工程实例,介绍了岩溶地区的基础设计与处理。
2005年S1期 445-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羽;王档良;白景志;
破壁化学注浆防渗技术的关键是选择化学材料,确定注浆压力,估算浆液扩散半径,布置注浆孔,计算注浆量。本文结合工程实践,得出了注浆参数选择的理论计算公式和工程经验数值;为今后煤矿井壁防渗注浆提供了参考。
2005年S1期 449-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良潍;黄润秋;许强;
在预应力锚索锚墩下部地基岩土的基床系数较低情况下,采用钢绞线逐根张拉来施加预应力会导致较大的预应力损失以及各钢绞线较显著的预应力不均。基于锚墩基床岩土体的弹性压缩模型,理论探讨了钢绞线逐根对称循环张拉下的锚索预应力损失,及钢绞线的预应力均匀性问题。分析表明,基床系数越低,逐根张拉下的锚索预应力损失越大,且其所含各钢绞线预应力的均匀性越差;而同样荷载和基床系数下,锚索所含钢绞线根数越多, 逐根张拉后的预应力损失和不均匀性也越大。但采用分级循环张拉、正序张拉及调整、锚墩下部一定扩散角填石等工序及措施有助于减轻预应力损失和解决不均匀性问题。
2005年S1期 453-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颖;覃仁辉;
结合现有的基坑土钉支护设计规范,通过合理分析计算,介绍了贵阳某综合楼基坑支护中预应力锚索锚杆联合支护方案。实践证明,在岩体破碎和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条件下,该类型支护方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005年S1期 459-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田景富;刘宏;
随着高等级公路的出现及山区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公路边坡问题日益突出,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在公路边坡支护中有着广阔应用前景。本文根据国内外诸多的设计施工实践,综合论述了预应力锚索结构构造和原理、设计、施工原则和施工监测,应用效果和优越性,对有关理论、工艺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推广这些新技术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2005年S1期 463-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健;孙巧银;卢全中;王勇;
在介绍黄陵至延安高速公路k295+750~k296+050滑坡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且进行了稳定性计算与评价。最后结合工程实际特点提出了以路肩挡墙作为支挡工程,并辅以刷方减重和地表排水相结合的合理处治方案。
2005年S1期 468-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方向池;李长才;
断裂带工程边坡地质条件复杂,稳定性差,治理工程失效事例已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以滇中某高速公路在断裂带中的边坡为实例,分析了断裂带边坡变形的原因、治理措施和治理对策。
2005年S1期 473-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海平;赖思静;杨伟;
通过对渝黔高速公路K54+500-K54+660路堑边坡工程地质环境、变形破坏机理分析,提出了边坡变形破坏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边坡的合理整治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的加固处治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5年S1期 47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蓉;张力;陈正贵;黄祖英;
简单介绍贵开路杨家湾段斜坡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通过现场直剪试验及路堤挡墙的施工情况等, 综合评价和计算斜坡的稳定性,比较并提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2005年S1期 482-4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国萍;
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桩基础型式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根据在水城(六盘水市)从事岩土工程工作多年的实践经验,对水城岩溶盆地地质构造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安全、经济、实用等角度对比了目前在盆地内建筑物或构筑物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桩基础型式,并例举了一些工程实例。最后,就水城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总结出相对应的经济适用的桩基础型式。
2005年S1期 485-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袁乾;
本文在对小煤窑采空地区几种理论上常见但实施中又不常采用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后, 介绍了能在工程中推广应用的一个工程实例,希能对今后在小煤窑采空地区的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005年S1期 48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健;慎乃齐;
通过奥运备勤楼地基处理工程实践,阐述了灰土换填与CFG桩联合处理复杂软弱地基的设计方案、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用效果,为同类场地条件下的地基处理提供借鉴。
2005年S1期 493-4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价城;武亚军;吴名江;
高真空击密法是加固饱和软土的一种新的工艺方法,本文在对高真空击密法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特别是加固机理方面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高真空击密法近年来在许多重大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的详细介绍,说明了该方法不仅具有清晰的理论概念、有效的加固效果和低廉的工程造价,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5年S1期 496-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刘起霞;高新南;蒋志娥;郑华茂;
现场土工监测对指导施工和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郑州市东绕城公路(0107辅道)采用CJG-86 型PVC沉降管和CJH-88型沉降磁环进行土体分层沉降观测,得出了分层沉降的分布规律,为相关的公路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后续工作提供相应的借鉴。
2005年S1期 502-5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侃福;周建锋;俞伯汀;
通过对某公路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表明滑坡的发生是由于坡脚的小规模开挖引发的局部变形破坏了坡体中原有的地下水排泄通道,使地下水水位抬升,从而使边坡稳定性进一步降低,造成变形破坏向坡体的上部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的滑动。稳定性计算表明,此滑坡整体稳定性差,需要作加固处理。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选择抗滑桩和坡面护坡的方法来治理滑坡,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2005年S1期 506-5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爱平;
冗各水电站复杂岩溶水环境的示踪探测研究,在该电站成库条件的评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国内首例获得岩溶水流场类型、结构和规模成果并用于水电建设的大型示踪探测项目。为示踪探测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勘察提供了一个范例。
2005年S1期 510-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光祥;封云亚;李剑飞;
喀斯特渗漏勘察是喀斯特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勘测设计的重要内容,成果评价将对工程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制约到工程成立与否。本文拟以索风营水电站水库左岸河间地块的喀斯特水文地质勘察为实例,对有关勘察工作的技术路线、勘察技术、喀斯特水库渗漏评价方法及处理思路作相应的探讨。
2005年S1期 517-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述彧;罗远纯;
乌江索风营水电站坝址区分布有7个堆积体,其成因有崩塌堆积、蠕变—拉裂—崩解堆积、塌滑堆积及混和堆积等。在勘察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地质测绘、钻探、硐探、物探、科研试验等多种勘察方法与手段,在勘察成果基础上对堆积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对工程的不同影响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
2005年S1期 523-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育台;黄丹青;
在吸收传统的电阻率法勘探技术精华和方法理论的基础上,应用二维的观点和数字模拟重构技术,论述了二维地电影像系统的理论、方法、技术,并通过实测案例展示了该技术在研究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问题的优势及可行性。
2005年S1期 531-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骆银辉;张成亚;
岩溶补给区、径流区、排泄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其岩溶发育特点及其地质危害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分别介绍了岩溶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的地质危害特点、类型及相应的勘察方法。
2005年S1期 535-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杨洪海;
通过对露天煤矿排土场工程地质钻孔勘探的实际工作经验,简要阐明了露天煤矿排土场排弃物层在钻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详细论述了解决问题所应采取的技术方法与措施。
2005年S1期 538-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才明;王良书;徐鸣洁;孙钦同;
隐伏岩溶的存在对工程危害较大,常规钻探、物探手段对岩溶区桩端持力层勘探存在不足。本文应用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进行桩端持力层探测分析。工程实例表明该方法行之有效,具有较高的探测精细程度,为桩端持力层的确定提供了直观而准确的依据。
2005年S1期 540-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苍松;何发亮;陈成宗;
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隧道涌(漏)水现象,对施工或运营安全可能造成较大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隧道渗漏水害,首先必须详细准确了解水害的根源,即渗漏水点与地表水源之间的水力联系。对于岩溶管道水比较有效的研究方法是开展连通试验,而对于渗透性能差、水力联系复杂的基岩裂隙水地区开展连通试验是不多的, 尤其是在高纬度、高海拔、以及多年冻土地区开展隧道渗漏水水力联系试验研究尚属首次,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本文针对青藏铁路昆仑山隧道渗漏水情况,在详细调查研究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连通试验,对昆仑山隧道渗漏水的径流条件和围岩渗透性能进行分析,并进行渗漏水的主要水动力参数计算,为该隧道渗漏水害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005年S1期 54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郑玉元;王增琪;何敏;
采用钻探、超声波测井、抽水试验、水质分析、地微震测量、室内岩土力学室验等综合勘探测试方法,确定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夹泥岩、页岩组成的软质岩与硬质岩互层状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结合地区的建筑经验合理的评价和充分挖掘软质岩与硬质岩互层状岩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和基坑边坡设计参数C、Ф。
2005年S1期 551-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清和;
螺旋板载荷试验因能旋入地面以下一定深度进行试验而广泛应用于深层地基土及地下水位以下地基土的承载力测试,根据螺旋板载荷试验的原理,经与平板裁荷试验对比,螺旋板载荷试验同样适用于浅层地基土,螺旋板面积的大小对试验成果影响不大,螺旋板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不再进行深度修正。
2005年S1期 556-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蔡学文;
平板栽荷试验(PLT)是在一定面积的承压板上向地基土逐级加荷载,测求地基土的压力与变形特征的原位测试方法。文章在深圳地区岩土勘察中进行了一次平板栽荷试验,较为准确地确定了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结合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PLT的施工原理和方法,以期对类似场地勘察工程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5年S1期 559-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叶剑红;于金水;刘学飞;王亚峰;
从力学机制上看,岩石破坏可分为剪切破坏和拉伸破坏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各自都有不同的破坏准则,其中最大正应变强度准则是一个应用相对比较简单的岩石破坏准则。最大正应变强度准则判据建立的关键是如何标定极限伸长应变Σ_0。岩石在压应力和拉应力作用下都有可能发生符合最大(伸长)正应变准则的破坏。根据弹性理论,岩石在受拉和受压时对应的最大正应变临界值是等价的。然而,由于岩石材料的复杂性,岩石实际受压与受拉导致最大正应变形式的破坏所对应的最大正应变会有较大的差别。通过试验,本文揭示了不同种类的岩石在受拉、受压破坏时最大伸长应变的差异以及受压和受拉条件下岩石最大拉伸应变的理论值和试验值之间的差异。
2005年S1期 562-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汝明;
文章叙述了砚平高速公路岩溶勘察情况,分析了砚平高速公路岩溶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砚平高速公路岩溶的工程地质分类及处治原则,对岩溶地区公路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005年S1期 568-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劳作优;
海域岩土工程勘察因受风浪、潮汐、定位等因素影响,与陆地勘察相比,施工工艺差异较大。本文以深圳西港区(位于珠江口)某航道工程为例,详细介绍其施工工艺,以期对海域勘察工程实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005年S1期 573-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滕建珍;苏维词;廖凤林;车家骧;
基于TM影像解释和实地考察,查清了德江县石漠化面积为70 693 h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4.1%,划分了石漠化强度(中度以上的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6.6%),明确了德江县石漠化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德江石漠化的危害;从地形地貌、岩性、降水、耕种方式等方面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德江县石漠化综合防治对策。
2005年S1期 57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胡宝清;李玲;蒋树芳;
地理事物的空间格局是地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针对一个特定的区域而言,空间格局表现为大尺度上的线性变化与小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点。运用3S技术获取石漠化空间数据库,为分析石漠化的空间格局提供了直观的空间表达;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空间方法,对广西石漠化的景观格局进行了探讨,为石漠化的其他研究奠定基础。
2005年S1期 581-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8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徐晓斌;王清;
黑土是一种腐殖质层厚,质地松散,肥力很高,孔隙比较大而透水性差,粘粒含量高,适于耕作的淋溶土。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缺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急功近利思想影响下,黑土遭到过度垦殖和掠夺式经营,人类对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过了其再生能力,导致有机质含量减少,肥力下降,孔隙比减小,保水持水能力降低, 土壤板结,黑土严重退化。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防止黑土退化及加强黑土保护之际,通过对黑土分布状况和黑土退化研究现状的分析,总结出黑土退化方式,揭示了其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防止黑土地退化和保护黑土地的措施,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黑土退化研究的新方向,希望能为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005年S1期 58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魏云杰;许模;
论述了新疆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地质、地貌、土壤质地和人为灌溉方式不合理等原因,说明土壤盐渍化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调查,目前新疆盐渍化土壤主要有稳定脱盐型、脱盐聚盐混合型、脱盐聚盐反复型、持续聚盐型和灌溉聚盐型,其中脱盐聚盐混合型和脱盐聚盐反复型分布最为广泛,稳定脱盐型仅分布于竖井排灌区。总结了新疆土壤盐渍化的治理研究过程及国内外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提出了竖井排灌工程是防治新疆土壤盐渍化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了竖井排灌具有降低地下水位和灌溉作用,且经济效益明显。
2005年S1期 593-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3 ] |[阅读次数:0 ] - 李勇;薛阳富;程根伟;
三江流域具有特殊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落后的经济条件,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不但限制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还严重威胁着中下游地区的安全。但是长期的过量森林砍伐,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本地区的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恢复重建异常困难。因此如何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已成为国内国际关注的重点。本文运用土地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三江流域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了减少耕地,实施退耕还林或还草;对干暖河谷灌丛生态系统和寒漠生态系统要以保护为前提,减少人为活动影响,发挥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使之向健康方向发展,对森林生态系统和高寒草甸生态系统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取得最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2005年S1期 598-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政伟;黄润秋;许向宁;赵银兵;吴柏清;许辉熙;张雪峰;张瑞英;
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断块抬升高山、高原褶皱隆起中一低山和四川盆地掀斜台陷深切丘陵三种环境地质域,地质环境复杂,地形起伏大,流域水平及立体气候变化明显,由此营造出复杂的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流域水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流域规划开发12座梯级电站。梯级电站的开发必然与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作用的正负效应事关水电开发本身的安全,也维系流域乃至西部生态环境的安全,因此必须客观地评价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现状,预测梯级电站修建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文章结合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现状,筛选出27个评价指标,将其分成斜坡(岸坡)稳定性评价子系统、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评价子系统、生态环境演化评价子系统和人类活动评价子系统四大子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系统”。最后, 利用该评价系统将流域划分为26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片区,分述其现状和梯级电站开发影响。
2005年S1期 605-6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下载次数:1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方燎原;
对广州市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分析说明,诱发地质灾害主要是人为因素,有必要提高市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2005年S1期 614-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彭秀红;倪师军;张成江;刘璐;李光滔;薛燕妮;
选择成都某工矿企业,以元素地球化学评价为主体,利用X荧光分析方法对表层土、深层土、煤渣、煤灰、浮尘样的4个重金属元素进行定量分析,初步进行工矿企业周边生态环境评价,进而评价工矿企业对成都市环境的影响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工矿企业燃媒是影响城市环境的一个主要污染源。
2005年S1期 617-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浩;王贵玲;张薇;范琦;蔺文静;
河北平原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造成河北平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发生一系列演化。
2005年S1期 620-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杨勇;
由于开磷矿区地处山区,矿区自然地质条件较差,地表切割强烈,沟谷纵横,加之建矿几十年的矿山开采,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个别乡镇企业对矿山掠夺性开采,矿区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山体崩塌,水土大量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通过对开阳磷矿洋水矿区环境地质问题及主要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防止不良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合理地利用环境资源,加快对人为破坏活动的治理,稳步恢复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达到生态的最佳效益。
2005年S1期 624-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周宏益;王文俊;向喜琼;
近年来GIS无论在理论上或应用上都取得了飞跃的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多方向的研究领域。本文探讨将GIS运用到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规划中,结合规划原则阐述了GIS在石漠化规划中的实现过程。实例应用表明,可以极大地提高规划的效率和质量,为规划提供完整、准确、快速的基础信息支持。
2005年S1期 627-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正>贵州省喀斯特环境与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原名为贵州省国土整治与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是1997年4月经贵州省科技厅首批批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投入建没的省级重点实验室。2003年1月,经贵州省科技厅批准更为现名,改由贵州大学(原贵州工业大学)
2005年S1期 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