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美良;朱晓燕;林玉石;陈坤琨;彭稳;邹丽霞;
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石笋的形成因素,包括降水、气温、水温和滴水的性质(如pH值、电导率、Ca2+、HCO3-浓度和滴率等)。通过对桂林盘龙洞8个滴水点的2个水文年的监测表明,洞穴滴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或土壤水),受控于水-土-岩的相互作用。洞穴滴水对大气降水的响应较快,具有季节性的变化特征。洞穴滴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受降水、洞顶基岩厚度及渗入水的滞留时间、滴率的快、慢的影响。洞穴滴水的温度变化不大,大约为19.4~21.2℃。年平均pH值为7.85。洞穴滴水的电导率、Ca2+、HCO3-浓度与气温、水温和滴水速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在夏半年,大气降水量大,土壤湿度大,土壤中PCO2分压高,溶解的CaCO3多,表层带下渗岩溶水的岩溶作用强,滴水的电导率、Ca2+、HCO3-浓度增大,滴水中的碳酸盐沉积多;而在冬半年或冬季,其降水量小或少,滴水的电导率、Ca2+、HCO3-浓度降低,指示溶解的CaCO3少,表层带下渗岩溶水的岩溶作用弱,水中Ca2+离子含量低,滴水沉积物的沉积量或生长量减少。从大气降水到土壤水再到洞穴滴水这些过程可以看出,洞穴滴水形成的岩溶次生化学碳酸盐沉积物-石笋,可记录岩溶环境变化的信息,已成为研究岩溶地区过去环境变化记录的重要载体。
2009年01期 v.37;No.275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侯昭华;徐海;安芷生;
系统收集了青海湖流域湖水、河水、地下水、雨水,分析了各端元水体主量离子组成。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水样化学组成均落在Gibbs提出的Boomerang Envelope模型中上翼,暗示研究区水样化学组成受到岩石风化以及蒸发/结晶作用影响。雨水总溶解固体含量(TDS)高于世界雨水平均值,其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以Ca2+和HCO3-为主;落于Gibbs模型左端,即有很低的Na+/(Na++Ca2+)、Cl-/(Cl-+HCO3-)比值,暗示大气中CaCO3颗粒的溶解可能是影响研究区雨水化学组成的重要因素。河水丰水期TDS明显高于枯水期TDS。枯水期河水的阳离子分布在(Na++K+)-Ca2+线上靠近Ca2+端元,阴离子分布在HCO3--Cl-线上靠近HCO3-一端。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河水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向Ca2+端元和HCO3-端元靠拢。河水的(Ca2++Mg2+)/TZ+,(Ca2++Mg2+)/(Na++K+),HCO3-/Na+以及Cl-/Na+对比分析表明,青海湖流域枯水期风化作用弱于丰水期,河水化学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控制。
2009年01期 v.37;No.275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3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姜立君;王世杰;刘秀明;田世洪;
本文报道了黔北、黔东地区三个碳酸盐岩风化壳剖面中晶体石英的δ30Si值,利用硅同位素作为示踪剂,通过分析剖面中晶体石英的硅同位素组成来判别其硅质来源。结果表明:晶体石英的δ30Si值在0.8‰~1.7‰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火山和热液(水)作用产物的δ30Si值不同,结合已有的资料证明晶体石英与火山或热液(水)作用无直接关系,而是来自碳酸盐岩酸不溶物中含硅物质风化产生的硅质流体,其中以硅酸矿物风化释放的硅质流体为主。利用植物岩中Ge/Si很小的特点来验证植物作用对研究剖面中硅质流体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作用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在表土层植物作用的影响可能不容忽视。
2009年01期 v.37;No.275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丽;顾雪祥;李葆华;董树义;
本文从流体包裹体出发,讨论了沂南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各成矿阶段的矽卡岩矿物、石英和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研究结果表明,包裹体主要类型有气液水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晶质熔体包裹体,其中熔体包裹体在较早期的石榴石、绿帘石和石英中发育。Ⅰ、Ⅱ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具有高温和高盐度的特征,均一温度分别为430~520℃、340~430℃,盐度分别为56.7 wt%NaCl2、2.2~53.5 wt%NaCl,代表铁矿化时的流体特征;Ⅲ成矿阶段流体具有中低温(190~250℃)、盐度范围变化较大(6.45~53.5 wt%NaCl)的特征,代表了Cu,Au矿化时的流体活动情况;Ⅳ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100~190℃,盐度为2.07~15.76 wt%NaCl。根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流体的不混溶性是导致大量金属沉淀的主要原因,岩浆热液在成矿流体中占主导地位。
2009年01期 v.37;No.275 28-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龚媛媛;雷家立;张茂忠;龚黎明;宁增平;肖唐付;
重庆巫山建坪燃煤型氟中毒地区土壤具有明显的地带性高Cd地球化学异常,土壤Cd含量范围为1.85~22.7 mg/kg,平均值为7.5 mg/kg,为富Cd的黑色泥页岩、碳质粉砂岩和煤层的风化作用所致。土壤中Cd的赋存形态分析表明,Cd的生物有效性含量很高,约占总量的36%,而残渣态含量较低,有利于Cd被农作物吸收富集而危害食物链安全。在三峡库区燃煤型氟中毒地区进行地方病防治时,不能忽视Cd可能诱发的环境健康问题,以保障食物链安全和公众健康。
2009年01期 v.37;No.275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兵;李心清;袁洪林;周会;程红光;江伟;闫慧;
水环境中锶的含量及其变化、地理分布及其控制因素等特征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区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流域盆地岩石风化速率等地球化学行为,因此河流环境中锶的地球化学行为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部分河流水体中溶解态锶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世界上主要河流溶解态锶含量平均值0.078 mg/L相比,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含量(0.139 mg/L)明显偏高。分析研究表明,中国中东部地区河水中的锶主要源于蒸发盐岩和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流域锶含量从南向北逐渐增加的现象主要受流域岩石或沉积物类型的控制,化学风化作用越强烈,河流锶含量越高。除了受区域岩性的影响外,气候条件对流域河水中的锶含量水平及地理分布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2009年01期 v.37;No.275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永三;吴丰昌;张润宇;廖海清;凌宏文;
通过测定柱芯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析了新疆博斯腾湖重金属污染水平、来源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博斯腾湖西岸Pb、Zn和Cu的地质积累指数均小于0.5,污染较轻,主要来源于自然源。西南小湖区重金属Zn、Cu、Ni、Co污染较轻,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等地球化学过程;重金属Pb和Cd污染中等,主要来源于农业活动中磷酸盐肥料的使用,1960 s以来增加显著,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2009年01期 v.37;No.27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5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梅惠;李长安;陈方明;齐国凡;
武汉"阳逻砾石层"是长江中下游新生代的一个重要的岩石地层单位,其形成年代一直是地质和地理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在它的两个典型的剖面中采集了8个样品进行ESR地质年代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阳逻砾石层形成于新近纪早更新世中晚期。将本次ESR测年数据与前人的热释光的测年数据、江汉平原西缘和北缘相同岩石地层层位和相同地貌位置的砾石层的测年数据、长江中下游网纹砾石层的测年数据比较发现,它们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2009年01期 v.37;No.27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孙嘉龙;肖唐付;邹晓;宁增平;何立斌;杨菲;贾彦龙;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沉积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及生物量与重金属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背景区相比,矿区内的河流沉积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量了明显变化,沉积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分别减少了89%,86%和99%,在土壤样品中则分别减少了78%,66%和88%,且三大微生物敏感性大小分别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样品中的微生物生物量与重金属的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特别是与铊的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反映出铊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2009年01期 v.37;No.275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小东;张冰;胡圣武;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评价的过程中,隶属函数的构造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参与区划评价的定量因子的隶属度计算采用了一个简化的"二值模型"的方法构造隶属函数,计算隶属度,收到较好的效果。
2009年01期 v.37;No.275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余慧;周青;
为探索酸雨胁迫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pH2.0,2.5,4.0模拟酸雨处理大豆(台湾292)种子,研究不同强度酸雨胁迫对大豆种子呼吸速率,CAT活性,线粒体蛋白与ATP含量及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酸雨胁迫强度增加(pH≤2.5),上述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高强度酸雨(pH为2.0)对大豆种子萌发时能量代谢的影响是最大的.
2009年01期 v.37;No.275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