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

EARTH AND ENVIRONMENT

  • 中国天山过去43年大气环境变化:来自冰芯草酸根记录的证据

    李心清,秦大河,蒋倩,江伟,焦克勤

    中、低纬度地区山地冰川有机酸记录的研究是目前国际冰芯地球化学研究的前沿之一。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为一中纬度山地冰川。对其冰芯的草酸根含量的分析显示,其冰芯所记录的过去43 年草酸根变化的总体特征是在一个背景值基础上存在着含量的突变峰值。草酸根的背景值含量在1 ng/g左右,在部分冰芯段,其含量甚至低于测试分析的检测限;而大多数草酸根峰值的含量都达到或超过了10 ng/g。草酸根的平均含量为3.6 ±9.2 ng/g ( x±1σ, N=534),其中70%以上由峰值构成。50年代后期是草酸根的一个低值期,平均含量略高于本底值;至60-70年代达到最高值,平均含量为5.0ng/g;80年代草酸根平均含量又下降到接近50 年代后期的水平;至90年代回落到本底值附近。草酸根的主要来源是人类活动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其过去43 年平均含量的变化大致与中国西部工业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相一致,是西部区域大气污染变化的一种反应。

    2005年01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中汞的释放规律研究

    丁振华,王文华,汤庆合,刘彩娥,庄敏

    利用AMA 254-Automatic solid/liquid Hg Analyzer对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不同年份封场单元上覆土壤中的汞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垃圾填埋场的汞主要以气态形式进行扩散释放。上覆土壤中的汞含量与土壤自身的特性有关,上覆土壤中总有机碳、土壤总汞、易挥发汞和结合态汞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影响并控制着汞的释放,同时垃圾封场时间对垃圾填埋场中汞的释放有明显影响。不同成熟度垃圾的上覆土壤中汞都具有次表面样品总汞含量高于表面样品的特点,但变化趋势不同。

    2005年01期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盘县老厂竹根水的成因分析

    蒋忠诚,丁启贤,袁鹏欧,陈本金,何师意,谢运球

    贵州省盘县老厂竹根水, 分布面积10 km2 左右, 砂岩和玄武岩的地质环境下大面积竹林的存在是其形成的生态环境条件,雨水经过竹林-土壤-岩石的水循环过程和由此引起的含水介质的元素迁移为其水质、水量的主要原因。竹根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但需要进一步涵养水源和加强对水质的保护。

    2005年01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天津地区表层土壤和河流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化合物的成因分析

    张枝焕,陶澍,吴水平,叶必雄

    对天津地区表层土和河流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化合物进行了测试分析。不同环境功能区正构烷烃组成特征存在一定差别。表层土和河流沉积物中正构烷烃主峰碳、CPI和轻重比指数等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表明,样品中中、低碳数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衍生物,个别样品中C17、C19 正构烷烃含量很高,并具明显的奇碳优势,可能与藻类生物活动有关;高碳数正构烷烃具有比较明显的奇碳优势,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蜡质的降解产物。不同环境功能区污染源的构成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

    2005年01期 15-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泥炭中胡敏酸与纤维素δ13C序列初步对比

    毛绪美,王凤林,程胜高,洪业汤,朱咏煊,王华

    泥炭纤维素δ13C变化是反映气候干湿变化的一个重要气候代用指标,但泥炭纤维素的提取工序复杂,因泥炭胡敏酸提取方便,为了探索泥炭胡敏酸δ13C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对金川泥炭胡敏酸δ13C与泥炭纤维素δ13C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胡敏酸δ13C序列变化与纤维素δ13C序列变化非常相似,且胡敏酸δ13 C序列的变化更为明显,胡敏酸δ13C值对古气候的干湿变化也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但应用时要慎重。

    2005年01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淮北煤中12种有害微量元素在煤及其灰中的分布特征

    郑旺,刘桂建,郑刘根

    为了解有害微量元素在各煤层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以及在煤燃烧后的煤灰中所发生的迁移与富集情况,采集了淮北煤田不同煤层、不同深度的15个煤样,采用中子活化法对其原煤及灰分中的12 种微量元素(Ag, As,Ba, Co, Cr, Cu, Mn, Mo, Sb, Th, U, V)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有害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处于n×10 6到n×10 5数量级范围内,不同煤层或同一煤层不同部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不同;与全国和华北煤中有害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相比,除Mn低于全国和华北的平均值外,As、Co、Mo、Sb、Th、U与之相近,而Ag、Ba、Cr、Cu、V高于全国和华北煤中的平均值;12种微量元素均在灰分中有所富集,而且富集能力序列为:Cu>Cr>Mn>Mo>Co>Ba>V>Th>As>U>Sb。

    2005年01期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早寒武世早期贵州织金含磷岩系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磷作用

    高慧,杨瑞东

    对贵州织金三甲地区寒武系底部戈仲伍组含磷岩系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根据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和一些常量元素及氧化物等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结合剖面上小壳动物化石富集特点,认为寒武系底部小壳动物化石丰度与成磷作用没有明显的关系,而与磷灰石矿物含量多少关系密切;磷块岩中稀土元素富集与磷灰石矿物含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小壳动物化石丰度没有相关性,并提出在织金寒武系底部有两个成磷期。

    2005年01期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电喷雾质谱特征研究

    冯瑞华,彭平安,宋建中,张文兵

    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技术,对水溶态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ESI MS特征进行了研究。ESI MS质谱扫描图中,离子峰连续分布,m/z值主要集中在低于1 500 的范围内,在质谱图低质荷比端形成相差2 amu的奇数系列峰,可能为复杂分子峰[M-1]的系列中性丢失的结果;在m/z约250,350,500 和700 处有类似“波”的离子峰分布,可能暗示不同来源的木质素单体形成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结构等。对木质素17 种模型化合物的电喷雾二级质谱碎片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以此来推断腐殖酸m/z200以内离子峰的结构。m/z 70 110为Pa hokee泥炭腐殖酸的“核结构”,m/z 110 200主要为三种木质素来源的单体结构及其衍生物,总体上可看出Pahokee泥炭腐殖酸的母源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该方法对腐殖酸样品具有重现性,可用于腐殖酸的结构研究。

    2005年01期 4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2002年酸雨污染情况分析

    高一,卫滇萍

    为了准确及时地掌握贵州省的酸雨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全省的酸雨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02 年3月至2003年2月在贵州省全省范围内进行年度降水pH值和离子组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全省降水pH年均值为5.38,个别城市降水pH年均值为4.31,酸雨污染比较严重;酸雨污染季节性明显,冬季酸雨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酸雨的地域分布表现为以黔中为十字圆心,四个顶点遵义、都匀、安顺、凯里酸雨率高,而城市中心区酸雨污染较城郊严重;全省的酸雨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

    2005年01期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 ]
  • 太湖水体溶解营养盐(N、P、Si)的冬、夏二季变化特征及其与富营养化的关系

    李军,刘丛强,王仕禄,周志华,朱兆洲,肖化云

    先后于冬季(2003年1月)和夏季(2003年7月)对太湖水体溶解营养盐的组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营养盐在湖水中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太湖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因子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太湖溶解无机氮、磷、硅夏季比冬季略高一点,主要来自流域外源输入和湖泊内源释放,分布趋势受人为活动大小和湖泊自身特点的影响。

    2005年01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7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稀土农用对环境的影响

    杨先科,李敏,李义,付舜珍

    稀土在我国工业、农业应用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人们对稀土在农作物上的增长作用及机理已逐渐了解,其在农用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环境的影响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从稀土元素在环境中的含量、毒性特点、辐射水平、残留量等方面分析讨论了稀土农用对环境的影响。现有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微肥在现行施用量的条件下,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不会对环境、水体、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2005年01期 6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钙同位素方法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

    刘占民,刘丛强,韩贵琳,王中良

    概述了钙同位素分馏机理、分析测定以及在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自然界中钙同位素组成及其分馏过程与生成环境密切相关,可以很好地反映其地质成因及地质作用过程。近年来,随着钙同位素的测量技术的创新和改进,钙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它在研究环境生态系统中钙同位素变化规律、海洋钙循环、示踪古海洋和古气候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样品中的44Ca /40Ca比值变化较小,δ44 Ca的变化在-2.88‰~+ 0.92 ‰之间。

    2005年01期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地质雷达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

    王承强,胡少伟,周惠

    简要介绍了地质雷达技术,着重分析总结了地质雷达在环境工程,例如水文地质调查、土壤湿度测定、垃圾场调查、古建筑保护及考古中的应用,讨论了地质雷达的局限性及其发展趋势。

    2005年01期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大气中的痕量气态总汞

    郑伟,冯新斌,朱泳煊,王少锋

    建立了两次金汞齐-冷原子荧光光谱法(CVAFS)测定大气中痕量气态总汞(TGM)的方法。研究表明:本方法的绝对检出限为2 pg;当以0.2~0.4 L·min-1 采样速度,采集12~48 h时,采样效率> 99%,精密度为9.63%;样品经2次循环加热分析,热解吸效率> 99%。这种分析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其他环境样品痕量汞的测定。

    2005年01期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半封闭溶样冷原子荧光测定鱼体中总汞分析方法的建立

    阎海鱼,冯新斌,李仲根,蒋红梅,何天容

    文章建立了一种新的测定鱼体中总汞的方法,将半封闭混酸消化法与冷原子荧光法并用,对鱼体肌肉组织在95~140 ℃下进行消化并测定其总汞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精确度高,便于操作;对鱼汞含量标准样品(TORT 2,DORM 2)的实测结果与推荐值间误差小于1.13%,是快速、准确地测定鱼体中总汞的理想方法。

    2005年01期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泉州湾滩涂沉积物对Cu(II)的吸附实验

    于瑞莲,胡恭任

    研究了Cu(II) 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和温度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测定了其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常温下Cu(II) 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平衡时间约需3.5 小时;吸附量随pH的升高先增大而后减少,pH=6.0左右时达最大;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吸附行为可以很好地用Langmuir型吸附等温线来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Cu(II)在泉州湾滩涂沉积物上的吸附机理。

    2005年01期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